首先是与波力对话后的小总结:
一、关于社交:
朋友不是打着灯笼找出来的,也不是靠谈心聊天就可以稳固关系的。首先需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类似于企业品牌的个人IP,以HR为例,假设自己是一家公司的话,这就是行业,而具体自己的个性就是品牌。然后去参加相应的有质量的群(也包括简书、知乎、微博、LinkedIn等平台)学习并且交流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学习进步,一方面吸引大牛眼光。然后进一步的积累人脉、为别人提供帮助——良性社交。
二、关于工作:
不管你与多牛的人聊天,只要他肯跟你说话,那就不要害怕,你们是平等的;比你差的一样。
一直考虑不通的问题,或许——完全没必要思考。只要,我改变自己。通过这次交流,我发现很多处理方式不是我没有想到,而是我不敢去做。为什么呢?因为社会是一群人的生活,我不清楚别人的标尺,所以我怕误伤别人,会在大众警戒线上再往上提升一个程度。于是别人会说我很暖,很好,跟我相处很舒服。学弟学妹也觉得学长没有架子(好吧,副社长——虽然真没什么值得有架子的资本)。
那么接下来,我会尽量在不伤害别人,不让跟我熟悉的人感到诧异,不让不熟悉的人感到误会的前提下,转变。可能是不可逆的,也不知道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未来。但是,我像我会去改变。只是因为我受够了。没人会因为你小心翼翼的替别人考虑而考虑你,你也不应该拿着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就是一个不平衡,那么既然自己需要承担不被别人理解包涵的痛苦,那么也就应该拥有选择对待别人的方式——只不过,自己选择的方式所对应的结果是否能够承受,自己需要把握。
我的室友不会因为我——本着相互理解的原则——从大一开始在早起时会将自己的钥匙取下,等洗漱完毕出门之后再挂在腰上,只是为了不影响他们睡觉,而晚上十一点正常熄灯让我得到一个安稳的夜晚;我的好友们不会因为我每次秒回消息,他们交待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尽快完成并回复而在我每次有事相求时及时出现;也不会因为我每次都会完成自己的承诺而也完美搞定或者给我反馈那些答应帮我完成的事情。我们习惯于去评价一个人,但我们从来不会去了解这个人的过去,不会考虑他这样的做法究竟是怎样的经历导致的,跟我们有没有关系。那么,我——也不应该正视那些评价,甚至为此影响自己的行为。
本着付出要有回报的原则,那些没用的发火,我尽量在避免,但是,好像这样逐渐磨平了个性;好吧,我很懒,懒到不愿意发火生气拍桌子,但是我不想懒到没有脾气;还是不习惯,不想鸡蛋里挑骨头,但是也不愿意背负着好欺负的罪名成为弱者宣泄情绪的地方呀。
既然,不打算走一条普通人的道路,那么就应该明白不被人理解的下场。只愿不会亲离、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