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事十多年HR管理工作中,记忆比较深刻的应该是一轮接着一轮的面试。
杜拉拉说,面试超过500人,就算面霸了,而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曾录用过的员工就超过500人了吧。
当然,招聘的过程是从依赖直觉到运用理论工具,再到基本交谈几分钟就得出结果,工具只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准确与否。
当然,招聘的人员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直到现在,失败几率已经很低很低了。
看一眼岗位职责,与主管聊十分钟,就算不借助工具,心中已大致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这个岗位了。
要说这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招聘技巧是怎样炼成的?
我很诚恳的说除了学习了无数招聘知识、生涯规划知识及各种测评技巧外,还有经年招聘及人员使用过程中的经验累积所致。
前久,因为工作的缘故,我需要请一位兼职助理,说助理真是不太恰当,应该是合作者,主要弥补我个人计算机软硬件使用能力差的问题。
应聘的人中有一位姑娘,还在上大学,短暂的交流都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姑娘,然,我最终没有录用她。
我的兼职助理主是工作内容是微信公众号的维护,免费功能,如微信打赏、语音等功能的启用。
当然,这些无论看起来还是听起来都十分简单的功能对于我这个技术盲来说却一直是恶梦。
与姑娘在微信上简单聊了会,有些讶异,姑娘学的是汉语文学,对于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使用大量只是见过,并不会做。
提到宣传用易企秀,她很诚恳的对我说,还不会,但看了下,很简单,自己可以学。
我有些儿犹豫,希望她可以先做个东西来给我看看,姑娘问了我薪酬标准,
因为实在心里没底,我给出较低的薪酬,姑娘和我讲了许多,希望我加些薪资,我心中想,若是在线下面试,我大概不会再考虑了。
还没有充分证明自己的能力就一个劲谈薪酬的人,基本不会考虑录用。
于是,我提出希望她做一个简单的易企秀给我看看,主题是我临时想到的,内容由她自由发挥,简单做个两三页就好。
姑娘欢快的说好,我开始慢慢等待,中间又有几位应聘者加微信聊天,我却对这个姑娘念念不忘,因为她够好学、够勤奋。
晚上九点多,姑娘给我发了个信息,说做这个挺好玩的,但因为刚学只做出一页,我看看了,对她说,只是一页肯定不行的,让她慢慢做,别急,但一定注重质量。
第二天一早,六点多,我打开手机,看到姑娘给我发了许多条信息,发送的时间是夜里接近十二点。
姑娘提到这个东西比想象中难度大,在电脑上制作后发送到手机上却又颜色失真,很沮丧。
我想了许久,面对一个不太合适,却又勤奋好学的姑娘,实在有些不忍拒绝。
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也是什么都不会,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和成长。
我是不是也该给姑娘一个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机会?
要换到三年前,自己刚创业时,绝不会为这个事纠结,我录用从不曾学过人力资源的人做咨询,自己一点一点教;
我录用从不曾从事过营销的人做营销,自己亲自带着他们跑市场,教技巧;
我所学习的那一套套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经验被我全部抛诸脑后,
我信奉自己那一套:一看人品、二看态度、最后看能力。
最后的结果是,我的团队是一群人品、态度都超级棒,而专业技能差的人,也就是阿里人才矩阵中的小白兔。
想想看,带着一群小白兔去冲锋陷阵,瞻得前就顾不了后。
我在之后的工作中精疲力尽,许多事情在我手上或许不超过一个小时,而交给员工可能需要一两天,但想到要让员工成长,我依然放手让他们做。
最终我还得审核复查,苦不堪言,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种我办得到底是公司还是学校的错觉。
然而,麻烦不仅仅如此,过了不长时间,有员工和我谈,薪酬与工作量不匹配。
我有种被吓傻了的感觉,工作量大难道不是因为自己技能不够熟练吗?薪酬不应该与所创造价值与匹配吗?
最后的结果是不欢而散。
之后,我反省了很久,总结出再小的创业公司也不该凭感觉做事,特别是在选人问题上,做为一名资深hr,这种错误真是犯得太低级。
我给这位姑娘回了信息:做到这么晚真是辛苦了,但是经过再三考虑,我认为你可能不太适合这个岗位,如果你愿意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也许以后我们会有合作的机会,希望你理解我不想因为有些技能不够熟练而造成工作量大的类似误会。谢谢你。
姑娘回了信息给我,挺失望的,还是找其它适合自己的工作吧。
生涯咨询强迫症的我,本想鼓励她如果喜欢这方面的工作就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但看到姑娘冷冷的态度,硬生生的咽了下去。
我其实想对姑娘说:任何时候,要拿技能换钱,就一定要技能修炼到值钱,还有,年轻时,个人能力的增长比薪酬本身更有价值,再没有什么比在青春年少时只为赚钱糊口更浪费人生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