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的自我修养
这两天看了一本新书《韭菜的自我修养》,作者李笑来。我才看了一半,不过我理解的是这本书主要内容是批判了交易市场中的盲目跟风的投资人的投资思维以及作者的一些投资经验。
“韭菜”一般指交易市场里的势单力薄的散户,与“韭菜”相对的,是“庄”,一般指交易市场里财大气粗的大户。
“韭菜”之所以是“韭菜”,绝大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源自一个相同的原因: 他们一进场就开始“买买买”。
作者批判的不是勇敢冒险的投资者,而是盲目投资的无知者。
“交易者们最应该掌握的能力就是应该在交易之前,认真研究,深入学习;交易过后,无论输赢,都要总结归纳,修正自己的观念和思考,以便完善下一次的决策——这么做的人,在我眼里都是投资者,哪怕他们是“快进快出”。
因为虽然是因为无知进场,但正是因为已经经历了无知的下场,所以玩命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知者——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不仅明智,这才是强者的选择。
不仅仅是投资上如此,其实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是如此,从错误中学习,避免再次犯错,见识的多了,自然规避风险的能力会变强。
看书改变思考方式,思考带来决策,决策决定行动,行动带来成功。 至少你能学会一些你原先不可能理解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于是,你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思考带来决策,决策带来行动,
成功的交易者永远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他们所具备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不为表象所动,他们喜欢探究表象之下的实质。
很多事物表面风平浪静,背后实则遍布陷阱。一如经验丰富的水手能够避开暗礁顺利渡过危险区域,成功的交易者也会穿过表象探求背后的实质。
学习和学习并不一定相同。由于每个人的学习方向、方法、方式都天然带着缺陷,所以,有些人学到的都是没用的东西,甚至是有害的东西。而“韭菜”不缺耐心缺的是实力。
回报风险比=可能的回报÷可能的风险
作者提到的另一个观点是韭菜反而是最喜欢冒险。优秀的、成功的交易者,最终都是风险厌恶者。想要降低回报风险就要尽可能扩大分子,规避可能的风险。
获得经验的最直接方法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然而,在风险这件事儿上,一定要尽早学会观察他人的冒险实践,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保本和学习才是第一位。衍生到其他实践之上也是同理,不做无用之功,不打无准备之战。
虽然这样也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对于资金条件一般的投资者来说,应当保证不影响自己的资金流,要做好原则规划再去投资,先求稳在找准机会去买入或者卖出。此外理智的投资者还会根据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来设置止损线和盈亏线。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觉得以前的自己就是个傻瓜,你们恭喜你,你成长进步了,如果你竟然不觉得过去的你很傻,那表明你已经彻底变成了无可救药的傻瓜……
有些能力需要很久才能磨炼出来,那等不及的时候怎么办?
先学着,但不着急用,等够用了再说……
虽然说技多不压身,应该保持终身学习,但是学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的,所以学什么,花多少时间,在学习之前就要做好判断和选择。
当然总有一些可以“现学现用”的有效技能。善于学习的人,其实就是善于辨别技能的这方面属性,他们会判断什么东西要慢慢磨炼,什么东西要迅速上手,迅速实践。
本书作者说话毫不避讳和顾及别人的看法,所表达的观点和论据直白有力,虽然同样的批判性话语不同的人可能出发点不同理解也会不同,但是作者所表述的某些内容确实是事实。
很多人炒股盲目跟风,自己不做分析,看见别人都买便倾其所有,但是对于“韭菜”来说,他们没有明白这个理,当街边卖茶叶蛋的大妈都在讨论股票的时候,那么“股市的入场资金”已经到了枯竭的边缘了。
对比生活中其他事例同理,比如新冠刚刚爆发的时候,投资口罩生产和售卖的人都赚发了,后来新冠控制住以后,大家都知道了做口罩卖口罩赚钱,纷纷转入口罩生产,有的血亏,有的也没有赚。
这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盲目跟风造成的后果。潜在的机会受利的往往是发现机会的前几批人,当市场供大于求的时候,也就是后加入中国行业的人难以吃到红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