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带着一丝疑虑来看曹文轩的《草房子》,我的担心是,这本书讲的故事会不会太陈旧?会不会已经和时代脱节了?
读下来,感觉文字是明显比翻译的西方小说要有功底很多,也挺有那个年代生人的印迹,比如余华的文字。
《草房子》的故事确实是“老”故事,这个老是说故事发生的年代老,至少是在1962年之前的,那个时代的生活经历是不同于我们这个时代的。
但就像作者本人所说,年代虽老,生活经历虽有很大不同,但是有一些东西是相通的,能感动过去的人,也能感动现在的孩子。我承认,我是被赚出几把眼泪的。
《草房子》的故事围绕一座小学展开,可能是在江苏盐城,那里的人生活在水边,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船。在这样一个地方,发生了很多小故事,主要人物是一群小学生。
这些小故事不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有些时间线是平行的,有些甚至是倒转的。
第一个故事,出场的是桑桑的同学陆鹤,因为天生秃顶,在学校里被同学嘲笑为“秃鹤”,在讲歧视和反歧视,和讲一个奇丑男孩的故事的《奇迹男孩》,有一点相似的感觉。
第二个故事,出场的是桑桑的女同学纸月,讲了桑桑和纸月两个孩子纯真美好而又含蓄的感情。
第三个故事,出场的是和油麻地小学有土地纠纷的老太太,这个老太太很固执、很难缠,和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和同学闹了很多不愉快。故事的前部分我觉得很好看,那老太太让人气得咬牙的情节引人入胜。但是,故事的结尾,在我看来反转得有些突然,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老太太会突然有那么大的转变。
第四个故事,出场的是一个辍学的孩子,是邱二爷、邱二妈从亲戚那过继来的儿子。他来到油麻地小学,因为语言不通,遭歧视和欺负,此后放弃上学,天天在家放羊。
第五个故事,讲的是当地一个住在“红门”的小商店的孩子,成绩非常好,各方面表现也都很好。但因为一次他父亲出船做生意发生撞船意外,从此家道中落。后来小男孩跟随父亲远赴芦苇荡养鸭子,经历种种苦难,磨练出坚韧性格。红门的故事,我觉得是这本小说里面最精彩的部分,把小孩子的小嫉妒心、上进心以及坚韧不服输的品格都展现出来了。
此外,还有蒋老师的恋爱和失恋的故事,桑桑的爸爸桑乔励志成长为一名优秀小学校长的故事。
最后是,桑桑脖子生肿块后,原本一心扑在工作上,当油麻地小学校长的爸爸,放下工作,带着桑桑到处求医问药的故事。
这个小说有点像回忆体,不是有完全连贯情节的,时间线也不是很连贯。这几个故事能放在一起,是因为有一个小学和一个叫桑桑的孩子在其中做串联,那么把这些故事放在一起,取了一个书名叫《草房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
是那些苦难吗?是那些再坚持一下的品格吗?是生命将尽的人生体验吗?
我想一部好的小说能表达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每个读者在其中都能读到不同的内容。也许你会感动于“红门”孩子坚韧不拔的品质,也许你会感动于桑乔对儿子的父子情深,也有可能你会对秃鹤被人嘲笑的情节有共鸣,也有可能你会同情那个不断抗争的老太太,甚至也有可能你会觉得蒋老师的恋爱很美好,对他的错过感到惋惜,这些都没错,也都可能是《草房子》要表达的内容。
但我觉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刺激是,在那个年代,透过一个小学生的眼睛看到的苦难。我觉得是那些经受苦难的人表现出来的对命运不服输的品质感动了我。这本书让我品咂到这种可能现在已经体会不到的苦楚,让我了解到那个年代的孩子艰难的读书生活状态,让我们学会珍惜眼前优越的生活条件。
能产生共鸣固然很好,但体味一下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得到的人生体验,也是读小说的一种意义吧。我甚至觉得这本书获得安徒生大奖,正是因为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
那个年代,好多孩子想读书而不能读书,尤其是那个住在红门的班长非常想重返校园而不可得的故事,不知道能不能让孩子们领悟到读书不是为了别人,其实是为了自己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