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师又出书了,而且在图书畅销榜名列前茅,不由得不去买来读一读。
这本书经过一个晚上3个小时的时间就读完了。读完了,也了解了,于是也就有了点心得,不吐不快。
一本厚厚的近250页的小说。包括自序,题记,故事部分,剧本部分,还有两个附件分别是剧本剧照以及剧本手稿选页,末了还附了秋雨合集的总览。
很别据特色的布局,独出心裁的格调。而我仅仅是看了故事部分便作罢了。
就让我们先看一看很高大上的题记吧:
我用无限的唠叨,让一个象征结构披上了通俗情节的外套。而且,随手取用了中国古代的衣料。
斯特林堡说,好作品是成人的童话,因此未必要有凶杀和毒药。成人为什么还要有童话?莱因哈特回答道,为了唤醒复生的奇妙。
唤醒复生的奇妙?那就免不了,还要表现唤醒前的昏睡、梦魇、潦倒。
但是很多艺术家总是过于急躁,留下了潦倒,遗失了奇妙。
既然如此,想必这应是一本异常奇妙的小说,促使着读者急不可奈地读下去。
原来,我根本并不是作者在封面上所描述的,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我反而觉得是一个讽刺小说。讽刺古代的男尊女卑,讽刺科举制度以及文人墨客的虚伪做作,讽刺官场的黑暗和文武百官的丑恶。
余大师的这个故事, 综合了梁山泊与祝英台的女扮男装,综合了女附马中的误中状元,还有其他一些在古代流传已久的历史传说中的故事情节,硬生生地捆绑在了一起,组成了一部所谓的爱情小说。
故事梗概大致如下:
一位颇有才华的女人名叫孟河。母亲去逝后打算去京城寻觅失散20年的父亲,这位父亲于20年前进京赶考,从此杳无音讯。在途中和众多考生一起乘船,结果遇到了大河结冰,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候有个考生奋不顾身,以已之力开始凿冰,终于让船顺利靠岸,他的名字叫金河。而他也因为劳累过度以及冰冷导致胳膊残疾,无法去应试,而整条船上的考生毫无同情心,只顾个人的忧患和前途,抛弃了他们。这个时候孟河就决定先不去寻父了,替金河去赶考。结果中了状元,偏偏又被公主看上,而状元的名字又是金河。到最后又发现他的父亲就在迎接她的文武百官之中。于是她怀着对这群百官和进士的鄙视和厌恶,又在公主的帮助下,毅然离开了京城,和心爱的人走在了一起同,从此过起了美好的市井生活。故事结束。
到这里, 也不想再多说什么,那些读《文化苦旅》的读者们都长大了,但余大师还停留在那里,甚至还在后退着。这本书起点那么高调,包括排名,包括自序,包括题记,包括余大师的名声。结果却是,放下了大师的水准,却没有放下大师的架子。
而大师对男主金河的塑造,更是可怜的寥寥数笔,看罢全文,只知此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除了凿冰救人的背影,其他时候的形象空泛乏味,只有骨骼没有血肉。孟河虚假,金河干瘪,孟河因金河做了一件伟大的事而爱上金河,金河自然接受了孟河,那没有心跳的爱情只是水到渠成的一个情节罢了。
而此书的道理又讲得太直白,太突兀,太急功近利。那些本应精彩的情节被作者直接忽略掉了,直接蹦至有理可讲的环节,理由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换做是一般的作者也能写得风生水起,所以大师就不着力描绘了。简直令人哭笑不得,试问有哪个擅长偷懒的作者,能像余大师偷懒偷得这么理直气壮!
由于看透了走仕途的文人,余大师的书中充满了对这一群体的鄙视和批评,但大师在自己书中扮演的,不也正是一个自恋又功利的文人么?
余大师,作为一个不被您尊重的无名小读者,我宣告和您再一次神交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