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在谈论一个帝王究竟是有道明君还是无道昏君的时候,一般都会以其在位时施行的仁政或是暴政为评判标准。其中所谓仁政大都是指“轻徭役”和“重民生”等这一类措施,反之暴政则是“重徭役”和“大兴土木”等这一类不顾百姓死活的措施。
譬如,一直流传至今的“孟姜女哭长城”这一典故,便是后世许多人对秦朝暴政的有力指证。因为,这一典故主要讲述的正是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而强征徭役的故事。故事中的孟姜女与其夫君本来是一对刚刚成亲的新婚燕尔,却在大婚之时无奈被迫分离。而且,思念丈夫的孟姜女历尽艰辛千里寻夫来到长城之后,却听闻丈夫已经活活累死的噩耗(连尸骨都无迹可寻)。
万分悲痛之下的孟姜女只能倚靠在长城边上大哭,其哭声可谓是震天撼地。最后竟然连长城都被其哭塌了800里有余。倒塌的长城中顷刻间露出了无数尸骸白骨,孟姜女更是在无数白骨中找到了丈夫的尸骸。而秦始皇听闻此事后却想将孟姜女据为己有,忠贞不二的孟姜女却选择了投河自尽。据说龙王得知了孟姜女的遭遇后大为感慨,于是便派虾兵蟹将把她接到龙宫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秦始皇身为这个故事中的“反派角色”,于是便被世人冠以了“暴君”之名。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秦始皇嬴政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吗?还有筑长城征徭役又是否算是秦国施行的暴政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仔细的剖析一下,这段历史是否果真像传说中所描述的那样不堪。
首先,“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典故并非真实历史。
关于“孟姜女”故事的原版最早是出自于《左传》之中,其事发地点也并非秦国,而是在齐国境内。根据相关史料所的原文记载:“齐袭莒,杞梁战死,其妻迎丧于郊,哭甚哀,遇者挥涕,城为之崩。”
其大概意思说的是齐国在攻伐莒国的时候,齐国将领杞梁不幸战死,而他的妻子听说此事后伤心大哭,最后其哭声竟然导致城墙崩塌。由此可见,孟姜女的原型实际上是一位齐国女子。并且,此事发生的时间大概在春秋时期,这可是与一统天下的秦国相差了数百年的时间呢。
另外,汉代刘向所著的《列女传》中也曾提到过此事,但是也没有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明确记载;而《周贤记》中也有类似的典故记载,不过其故事地点却在燕国,其中男主角也由战死沙场的将军变成了被强征的徭役。
再后来这个故事就越传越离谱,一直到唐代时期就被传成了“孟姜女哭倒长城”这样的故事。此后到了戏曲逐渐兴盛的元朝时期,“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也就一路演变成了广为流传的一个大IP,并在坊间各类说书、唱戏等舞台上流行一时。
事实上“孟姜女“的故事中却是充满了诸多不合常理的疑点,譬如人的哭声能震倒城墙便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说法。可由于古人大都非常迷信,因此对这种不合常理故事自然也就不会锱铢必较了。
再加上古代百姓一直都对封建王朝的徭役制度极其厌恶,而“孟姜女”的故事又恰巧能够引发天下百姓的共鸣。所以古代的戏曲家们为了能提高“票房”收益,难免会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艺术创作的改动,于是“暴君”这顶帽子自然就扎扎实实地扣在了嬴政的脑袋上了。可实际上关于“孟姜女”的传闻典故,在历史上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其次,筑长城征徭役亦非暴政。
一直以来徭役在很多人眼中就是封建统治者强行逼迫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可实际上秦朝的徭役却并非如此。根据1975年12月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的一批秦朝的竹简所记载,便是对此事最有力的证明。这批出土的竹简被称为《云梦秦简》,其内容不仅包括秦朝的法律制度和行政文书,还有医学著作等诸多不同领域。
其中在关于秦朝法律制度的竹简《秦律·司空》中,就有着这样的明确记载:“有罪以貲贖及有責(債)於公,以其令日問之,其弗能入及賞(償),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錢同钱)。
这段记载的大致意思是说,罪犯和拖欠官府债务的老赖们有赔款的义务。假设这些老赖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则会成为官府强征的劳役(以劳动来抵债)。具体工资按照一天八钱为抵偿标准,若服役者要吃官府提供的工作餐,其工作一天的抵偿标准则会降为六钱。
由此可见,秦朝的劳役并不全是被强迫的无偿劳动者。另外,秦朝的徭役大都是罪犯或老赖这一类人,而并非传闻故事中所说的无辜百姓。
试想一下,假设若没有湖北出土的这批《云梦秦简》,那么就无法解开关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这段千年误解。而我们作为一个现代的读史者,一定要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去探究历史,千万不要误将传闻典故当作正史被其所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