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 : 是维克多·弗兰克,他出生于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
维克多·弗兰克是一名心理医生,也曾是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囚犯,根据他的亲生经历经历所写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他推广了意义疗法,试图帮助世人找寻生命之意义,战胜存在之虚无。
书中有个有趣的故事,叫“德黑兰的死神”。有一天,一名有钱有势的波斯人跟一个仆人在花园散步。仆人喊道,他刚刚碰到了死神,死神还威胁他。他央求主人备一匹快马,好让他在当晚逃往德黑兰。主人答应了他,仆人飞身上马,疾驰而去。主人进屋以后也碰到了死神,就问死神:“你为什么要吓唬我的仆人?”死神回答说:“我没有吓唬他,我看见他还在这里待着觉得奇怪,因为我本想今晚在德黑兰找他的。”
看完这个故事,后背凉飕飕的,我想很多人立刻想到了《俄狄浦斯王》,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是忒拜城国王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然而神示预言这个孩子将杀父娶母,于是他在出生后第三天就被丢弃了。他被科林斯的波吕波斯国王收留,很多年后,知晓了自己杀父娶母的可怕命运,为了反抗命运他逃跑了,并发誓永不再回科林斯。他在流浪的路上与陌生人冲突,失手杀人,其中正包括他的亲生父亲。他随后解开了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的谜题,拯救了忒拜城,因此继承了王位,娶了亲生母亲,生了二子二女。后来忒拜城陷入灾祸,由神谕牵出了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事实,绝望中的约卡斯塔悬梁自尽,而俄狄浦斯则自刺双目,不知所踪。
这两个故事在说一件事——每个人都在逃避着既定的命运,殊不知逃避本身恰恰实践着命运。命运带给个人的所有幸福和痛苦,不管人愿不愿意,只要有命在,就无法逃脱。“命运永远是无法把捉,无法欺骗,无法逃避的力量”。
为了对抗这无法摆脱的宿命,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书籍告诉人们,命运和境遇虽无法摆脱,对命运和境遇所采取的态度却是个人能决定的。
作者讲完德黑兰的故事,举了自己的例子,一次他被列在一个名单上,将要从一个集中营转移到另外一个,由于经常有人被借着转移的名义送往毒气室,有医生好心地告诉他可以把自己的名字从名单上划去,不冒这个险,然而他拒绝了。他被送往了另一个集中营,不久原来的集中营发生了饥荒,出现了大规模的死亡。另外一次,他最后所待的集中营要将所有人清空,整体转移到另外一个集中营去,然后释放他们,不巧主任医生将他们排在最后,没有赶上当天的最后一辆车,他们有些失望。事实上没多久他们在集中营内被解救了,而那些被带走的人都被骗被烧死了,他逃过一劫。这两个例子完美地诠释了德黑兰的故事。也说明集中营内的犯人为什么害怕做决定,尤其是事关生死的决定。因为他们强烈的感觉到一切皆有定数,而愿意去听从命运的安排,不试图影响,就不必承担做生死决断的后果。
如果人不做,会迎来命运;做了,也只是依照命运的指示,那么,人真的只是无常命运玩弄的木偶么?
有的时候你被迫成为木偶,因为你无能为力,只能接受现实,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接受时的态度,通过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所采取的乐观积极有尊严的态度,人可以成为更高尚的人,获取人生的意义。
作者把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称为“积极的生活”,把对美、艺术和自然的追求称为“消极的生活;那种在极端的情况下仍然关爱他人的人,积极应对生命中的悲剧的人——积极与癌症、残疾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战斗的人都在过这种生活。
然而主观观感改变了,人就真的能超越苦难了么?如果作者在集中营当中死去了呢,那乐观的态度和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有什么不同么?乐观面对癌症就会康复了么?直面失去亲人的痛苦亲人就会活过来了么?主观观感的改变唯一能起到的作用,是像鸦片一样减弱人的痛苦,让人对生命充满热忱,以尽可能舒缓平静甚至愉悦的心态过好生命的每一天。
“存在之虚无”是20世纪普遍存在的现象,“意义疗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走出这种虚无,但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生死的无常,谁能说追求成功、快乐和意义不是一种精神麻药,让人更容易接受残酷的现实?人人都非主观选择地诞生在这个世上,然而既然选择了存在而不是灭亡,人就注定要忍受存在带来的无聊、厌倦、痛苦、焦虑和绝望。作者竭力要从人生甚至苦难当中挖掘出意义的用意,不就是帮助人们从无聊、厌倦、痛苦、焦虑和绝望中寻找活下去的理由么?只有越过苦难,人才能有实现创造和享乐的可能性,或者只有直面翻越不去的苦难,人才能在这短暂的存在中找寻尊严。
生命短暂,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寻找自己生命中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