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很早之前Eric推荐的,拖到现在才看。对我而言,前两章关于学习与思维方式比较看的进,最后一张关于数学及编程的解题方式对于小白的我很吃力。
时间的利用
暗时间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可是时间的容积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坐车的时候只是发呆,有的人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更喜欢以明星当偶像而不是科学家?这是和媒体导向有关系吗?还是和人类天生喜欢更轻松地娱乐有关系呢?
坐车,走路的时候思考,这就是在利用暗时间。看起来什么事都不能做,可是你的大脑却能不停地运转。
时间效率
10000小时定律已红遍大家南北,可是真的需要1万小时吗?又或者1万小时就够了吗?其实这个定律的源头是一篇论文,作者是简化了论文中的各种条件简化出了这个经不起推敲的结论。其实对某件事的投入学习依靠的是时间*效率,效率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1。
那么效率有何什么相关?专注力。这其中包括快速的进入专注状态,比如我在看书的时候通常要10分钟才能真正沉浸其中,不然眼睛虽然看了字,却没有在大脑中反映出意思。其次,还包括沉浸在专注中的时间。有时候刚看上书,手机通知就来了,大脑迅速的被切换了出来。这样又要花最少10分钟才能进入专注状态
关于读书
先看目录,如果目录都不清楚,这本书就可以放弃了。其次,看书要有选择,挑书多看经典,看牛人推荐。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可以先挑自己感兴趣和重要的看,并要注意对阅读速度,快慢相结合。
读书要养成和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千万不要停。这一点深有体会,好不容易养成的习惯稍微一停就很难捡回来了。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他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啦。
如何高效记忆
1. 多联系当时的背景,空间,甚至味道来记忆。你有没有过听到一首歌就仿佛回到当年听歌的时光?我现在听周杰伦的《暗号》《半岛铁盒》总有穿越时空回到初中的感觉。
2. 理解记忆 这一点在《学习之道》里也提到过,只有理解了,你才知道适用范围,并能够在今后灵活运用。
3. 主动回忆知识,也是《学习之道》提过的,因为只有重复才是记忆的王道。不过作者说一般人都很难做到,所以他提出了几个方法:
经常与别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
整理笔记,比如我现在写总结的读书笔记就会将每天的笔记看一遍;
书写,对于某一个主题写文章,不仅迫使自己思考,也是让大脑对于过去的知识进行提取;
联系自己的经历
学习
在学习一个知识的时候抓到其本质,才能在根本上运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举个例子:你能想到砖头的用处吗?盖房子。除此以外还有吗?
让我们来看看砖头的本质特征:红色的,长方形的,有重量的…针对这几点,它还可以做摄影的背景墙,当尺子画图,砸人
另外学知识的同时也不要被知识束缚
知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提供给我们解题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知识却也是思维的桎梏。
我们经常都被自己的固定思维所限制。书里有个例子,为了检验肥皂在生产包装时是否有空包装忘了装香皂,工厂设计了x光扫描,而小作坊想到的是用吹风对着包装吹一下就解决了。
写作的作用
每次写作都是痛苦的,就像上学时候每次两节连上的语文课,总是要等到最后时刻才匆匆赶完。然而写完以后却又有满满的成就感。
1 写作能节约脑容量,比如在写这个总结笔记时,我先列好提纲,这样写的时候就不用记下一个点写什么,让大脑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
2 写作让自己更好理解 只有能自己表述出来才是真正理解了,同时还利于记忆
3 开始写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意外的点子出现,让自己惊喜
4 输出倒逼输入 写读书笔记就是一个好的方式,这点我已经习惯。下一步是选取一个主题,然后写,这样逼迫自己更体系的思考。比如上个月我想戒掉手机成瘾,就看了两本相关书籍,再写总结。带着问题思考和看书效率更高
5 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个星期就和之前在新西兰认识的一个博士孰聊了起来,因为我在他的文章下留言,他也回看了我的公众号,彼此欣赏,都爱思考和爱读书,这种朋友激励我继续写和前进。
看了一些令人羡慕有成就人的书,总结一下他们的共同点:极高的专注力,养成了思考的习惯,执行力高,有明确的目标,会及时反思改进向前。
道理都知道,自己做起来真是难。
这几天看到的好句子:
没有行动的梦想,都叫妄想。
知识有三种形态,想出来是气态,写出来是液态,而真正干出来是固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