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芭比被其在家里住了一夜的表妹看中,要带回家。奶奶在身后说,“可以!多多,你就让她带回去吧!”
孩子憋着嘴,一脸不愿意。我低下头问道,“妹妹喜欢上你的芭比了,你愿意送给她吗?”
孩子说,“不愿意!”遂抢了回来。
我转过身,对表妹说,“姐姐不愿意给你哦,这是姐姐的哦,你可以在在姐姐家里玩,可是若想带回家,必须得姐姐愿意呢。不过,阿姑下回可以送一个给你哦。”
表妹脸虽有不愿,但也算是平稳接受。
不过,奶奶在后面嘟喃,“家里那么多啊,送一个又如何呢?”
我带点斥责说,“尊重孩子的意愿好吗?”
奶奶气恼,“好好好,就你尊重孩子!”
我没说话。送走孩子后,和奶奶理论,“为什么要强迫孩子把东西送人呢,孩子不愿意啊。”
奶奶还是坚持,“她那么多啊!”
我生气穿上鞋,准备出门,丢下一句话“你现在都不尊重孩子,孩子长大了又如何尊重你呢?”
奶奶又说了一堆话,诸如,“呴,这就不尊重了,哪有那么严重。”
我能感受到奶奶传来的那股怨气,以及接收到被我指责的反击。没想到如何更好的说。我带着这股矛盾开始一路上的反思:
因为各种原因,我必须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也享受着老师帮你照顾孩子的无私协助。可是我和老公却时常因为各种事务对公婆多有批评和指责,也常常会把婆婆气得直嚷要回老家去,再也不和我们的住了。
其实,这些年,我是真心感恩公公婆婆,他们放下老家一切,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还得时不时忍受着小辈挑三拣四的讲道理。真的,为了孩子,他们都忍了。
自己常常和婆婆的话说出口后,会很后悔,我知道那些话,真的会像是小刺一样一点点扎进那老迈的心中。带着傲慢,带着自以为是,我一次又一次做些润物细伤害的事,每每反思起来,都会觉得是不该如此。
是的,老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很难改了。可我却一直在用,我有文化,我懂孩子来要求他们必须听我的。
家庭中常见的不会好好说话的问题,不会温柔而坚定,不伤害彼此的沟通,真的是像一根隐蔽在关系中刺,不断伤害着彼此。
在生活琐碎事务中,我看见了自己各种操控部分。而这种操控往往都是以老人的隐忍为代价的。
道理上我懂得很多很多,改变不可能是在对方有情绪或是有抵触情况下发生,必须让关系中的对方,感觉好了,行为上才能的有好的改善。
我自己内在的郁堵点,写到这里开始有了慢慢疏导的功效。看到自己其实经常会为自己的行为而懊悔,这里面有深层的不接纳当下自我的部分,还有思维网络上缺乏如何可以照顾到关系中各方情绪的部分,在行为模式上,依然在践行“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种注定会让关系走向恶化的二元分化的做法。
真的,学习看书那么多,在生活中没有觉察,没有用出来,都是在给自己的添堵。
所以,我就上午发生的尊重孩子的事件开始,我给自己定一个计划,练习和自己和解,和婆婆和解,并记录下来。
首先,与自己和解。我想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备受尊重,她可以成为她自己的家庭氛围。这份出发点很好。我也为此而努力。在自己与孩子的相处中,大体上也是循着尊重你的感受,把决定的权力交给她。对自己这份认识和坚守点一个大大赞。
其次,做到公公婆婆和老公与自己理念不一致,做法不一致,以照顾当下情景中的孩子为主。尤其,在孩子在场的场合尽可能少起争执和冲突,这一点是一个目标,是需要刻意练习的目标。给自己三个月时间,慢慢觉察,慢慢修正。
再则,中午回去和婆婆修复上午的紧张。先感谢她想要照顾表妹的心,然后温柔尤其语气柔和讨论尊重孩子的具体做法和意义。
加油,2018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