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个开店的梦想,后来我才知道那背后是对自由的渴望。
追溯到第一次“自由”的觉醒,那是去台湾做交换生的日子,看到房东家靠房租就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还要去夜市卖冬瓜茶。
看到很多古着店铺里形形色色的服装鞋子,才发现原来可以有那么多的风格可以尝试和选择。
看到很多年轻人制作不同创意的美食、手工品,对着客人很友好地表达对于匠心的追求和理解。
看到没有人挤人的景色,那是学生特有的春假,是环岛游玩的大好时机,气温正好,打扮得漂漂亮亮享受青春年华。
大概那是我第一次在心底种下了名叫“自由”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我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是跟着大家一起报名,最后考上了银行。
起先我很激动,觉得未来一片美好,几个月后我蔫了,太多规矩让我动弹不得,我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抱着上坟一样的心情上班,有很长一段时间休息日,我出门看到银行柜台就想吐。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大家都在抱怨可是大家都没有离开,直到成了孩子的妈妈,直到孩子长成了大人,依旧在这个岗位抱怨着。
我太压抑太痛苦了,我被调剂到其他城市,自己一个人住,每天下班后就到超市买菜做饭拍照,工资疯狂地攒起来,为以后开美食店做准备。
一年后我调到了省会城市,工资高了,日子却更难熬了,无尽的业绩任务落在头上,从一大早晨会就开始被数落,眼里只有任务,做的事情有些还会违背我的价值观。
后来我利用年假去上海学习厨艺,一起学习的小伙伴都有着美食梦,身上都散发着热爱的光芒,我突然我发现原来我还是有热爱的,我还可以跟以前一样努力认真,而不是浑浑噩噩地生活。
一旦你听见了内心的声音,假装没听见只会让自己更痛苦。
我从上海回家后,年假还没休完就被喊回去上班了,但是这一次我发现我完全不能忍受柜台里的生活了,我内心在呐喊咆哮:我一定要离开。
虽然家里人劝我很多次,老爸甚至要跟我断绝父女关系,但我还是提交了辞职信,到现在他们都还在怪我,觉得我应该吸取教训。
那时候他们说我怕吃苦,没有上进心,我都没有反驳,我自己也觉得是这样。
直到我做了一些职业规划的测试,我现在终于可以跟他们说那个工作我之所以痛苦、呆不下去,是因为它完完全全违背了我的职业价值观最看重的三点。
一是可以工作和生活可以平衡,二是做的工作让人有价值感,三是在工作期间的节奏可以自由把控。
但是当时我并不知道,短暂的解放后是焦虑和迷茫,开店的资金太大,我不敢轻易冒险,做出来的食物网上卖了些,但是我好像并不喜欢这种反复的劳动过程。
最终没有收入的几个月后,求生的本能唤起了恐惧,焦虑和压力全部袭来,我只能又找了一份工作,又陷入迷茫过了一年。
直到两个月前,通过自我探索,我找到了自己的三个关键词:自由、成长、激励。
自由工作的方式,通过自我成长和激励他人成长,获得认可和报酬。
从那天起,我带着意义感去生活,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要用来创造自己的理想生活。如果一味地等待“有足够时间,有足够金钱,家庭稳定”的时候才开始,我想我永远无法开始。
现在,我很庆幸自己找回了动力,并且开始行动,有了现在初步成果。
我是小鹿迟葵,这是我的泽宇读书会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