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二、得大自在【或魔於彼得大自在:謂未離欲。】 「或魔於彼得大自在」,這第二科,或者魔對這個人還是有力量的,「彼得大自在」。「謂未離欲」:就是說,不管你是外道也好、佛教徒也好,你怎麼修行也好,但是你內心沒能離欲,你還是愛這個色聲香味觸的,那魔王對你來說是得大自在的,要叫你怎麼地你就怎麼地,你不能自主的。這是有暫不自在、得大自在兩種不同。下面第二科釋義,前面是辨相,下面解釋這個道理,分兩科,第一科未離欲。申二、釋義(分二科) 酉一、於未離欲【若未離欲,在魔手中,隨欲所作。】 「若未離欲,在魔手中」:若是這個修行人雖然用功修行,他心裏面還不能離欲的話,他還在魔王手裏,還受魔王的控制,魔王對你還有大自在的。「隨欲所作」:魔王他想要叫你怎麼的,你就得怎麼的,你不能夠自主的,「隨欲所作」。酉二、於暫離欲【若世間道而離欲者:魔縛所縛,未脫魔羈,由必還來生此界故。】 「若世間道而離欲者,魔縛所縛。」這第二科於暫離欲,於暫時離欲的人來說。若是這位修行人他不是修學佛法,他是修世間的方法,破除去了色聲香味觸的欲。這個人「魔縛所縛」:魔王有很多繫縛人的辦法,這個離欲的這個人還是為魔縛所繫縛的,魔王還有辦法繫縛他。「未脫魔羈」:這個修行人還沒能夠解脫魔王的那條繩子,魔王隨時還可以影響你的。「由必還來生此界故」:由於你這個人,雖然是離了欲,生到色界天、生到無色界天,但是你終究有一天還要回到欲界來的,所以魔王還能控制你。由世間道得離欲這件事是靠不住的!看《披尋記》。《披尋記》九九一頁:《魔縛所縛未脫魔羈者:〈攝事分〉說:煩惱隨眠未永拔故,雖世間道方便逃避,遠至有頂,復執將還。可愛妙欲譬之九結,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於自繫縛不欲解脫(陵本八十五卷十五頁)。此中道理應如是知。》 「魔縛所縛未脫魔羈者:〈攝事分〉說」:〈攝事分〉就是《瑜伽師地論》一共有五分,現在我們學習的這個是〈本地分〉,後面有〈攝事分〉,那上面說:「煩惱隨眠未永拔故」,世間離欲的人,他欲的煩惱的種子,隨眠是種子,他沒能夠永久地把他消滅,暫時有了禪定的力量,使令欲的種子不動,但是還沒消滅,還在那裏。 「雖世間道方便逃避,遠至有頂」:雖然這個修行人,你用世間的方法,你不用四念住、這個無常、無我、諸法實相的這種智慧,你不用這個方法修行,其他的方法都是世間法。你用這個方法,「世間道,方便逃避」:用這樣的方便,你跑了,跑到什麼地方去呢?「遠至有頂」:跑得很遠,跑到無色界天非非想天去了。「復執將還」:這個魔王還可以把你抓回來的,「復執將還」,還能夠抓回來,「復執將還」。 「可愛妙欲譬之九結,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怎麼會把他抓回來?因為你的煩惱種子沒有斷,這個欲的煩惱的種子沒有斷,這就是煩惱魔,煩惱魔又把你抓回來了,回到欲界來。說我在色界天、在無色界天多少大劫都沒有欲,但是你回到欲界來就有欲,這欲的種子就會動,種子生現行,就會這樣子。 「可愛妙欲譬之九結」: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在有欲的人來說,這是很妙的事情、很可愛的事情。「譬之九結」:這個譬喻就是有九個扣,九條繩子來綁著你。但是《阿毘達磨論》裏面也說有九種煩惱,九種煩惱。這個「結」就是繫縛的意思,煩惱能抓住你,一共有九種。「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由於你內心裏面有九個結,就使令你在生死裏面任運地、不用有人教你、不用人教你,你自然就歡喜欲,自然樂著。 「於自繫縛不欲解脫」:在這個欲,被欲繫縛了,自己還不想解脫、不願意解脫,願意在繫縛著,這樣子。這個文是在「陵本八十五卷十五頁。此中道理應如是知。」這是前邊說諸魔,下面第二科說魔事,分三科,第一科是徵。寅二、魔事(分三科) 卯一、徵【云何魔事?】 怎麼叫做魔事?魔王做什麼事情來迷惑人、障礙我們修行呢?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四科,第一科障正發趣,分五科,第一科捨善法欲。卯一、釋(分四科) 辰一、障正發趣(分五科) 巳一、捨善法欲【謂諸所有能引出離善法欲生,耽著諸欲增上力故,尋還退捨:當知此即是為魔事。】 謂有很多發心修行的人,「能引出離善法欲生」:這個善法欲能引出離。這個「善法」:就是佛法的戒定慧、三十七道品這個善法,這個戒定慧的善法有什麼好處呢?「能引出離」:能引導你從生老病死苦裏面得解脫,所以能引出離的善法欲生起來了,所以這個眾生就想要出家、想要修學戒定慧。 「耽著諸欲增上力故,尋還退捨」:但是他過去久遠劫來,耽著就是愛著,愛著這色聲香味觸的欲,無始劫來的熏習,這個欲的力量太強了,「增上力」,增上就是太強了,這個力量太大了。「尋還退捨」:很快地又把善法欲失掉了,又不想要修聖道,又不想出家了,「尋還退捨」。「當知此即是為魔事」:這就叫做魔事,這是煩惱魔,煩惱魔令你退了道心。而魔王也就是用欲來引導人,令你退道心的。這是捨善法欲,下面第二科是不護根門。巳二、不護根門【若正安住密護根門,於諸所有可愛色聲香味觸法,由執取相、執取隨好,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 「若正安住」:有善法欲這個人出了家,他心裏面安住在密護根門這裏。這個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就是門。這個房子有個門,好人可以進來、壞人也進來。修行人呢,壞人不要進來,就是你保護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佛法的聖道可以從這裏進來,可以學習;但是這貪、瞋、癡的煩惱這些賊,不要進來,叫「密護根門」。「密」也就是很嚴密的,不可以有一點漏洞,保護你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個門,煩惱賊不要進來。我隨時行住坐臥的時候,眼耳鼻舌身意遇見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都能向道上會,一失掉正念的時候,貪、瞋、癡就出來了,但是這時候你要保護,把它息滅了它。 「於諸所有可愛色聲香味觸法」:修行人對於外邊的世界,所有可愛的色、可愛的聲香味觸法;「由執取相、執取隨好,心樂趣入」:無始劫來就是這樣子。「執取相」: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前五識是「執取相」,就是概略的相貌。「執取隨好」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這個相怎麼好、怎麼好,作種種的分別。 「心樂趣入」:心裏面歡喜到色聲香味觸法那裏去,就把這個正念的戒定慧,無貪瞋癡的正念失掉了,這個善法欲就失掉了,是這樣意思。「當知此即是為魔事」:這就叫做魔事。什麼叫做魔事?這就是魔事。就是魔王現出可愛的色聲香味觸來迷惑你,令你顛倒,是這麼意思。下面第二科食不知量。巳三、食不知量【若正安住於食知量、於諸美味不平等食,由貪愛欲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 說這個修行人,他發了善法欲出了家,出了家以後,能安住密護根門。不但是密護根門,而能夠安住於食知量。飲食這件事,非要有飲食不可,不然這個身體不能存在了,所以要有飲食;但是這個修行人知量,知道飲食的量。「量」:數量也是量,但作用也是量。我今天吃香蕉它能發生什麼作用,我今天吃辣椒是發生什麼作用,我吃蔬菜、吃白菜、吃各式各樣的飲食,要知道它的作用。 「於諸美味不平等食」:我歡喜酸、歡喜辣的、歡喜甜的這些美味,「不平等食」什麼叫不平等食?就是你吃這樣的飲食,它發生的作用,對於修學聖道不合適,它能令你發欲心,你吃這個東西能令你發欲心,你靜坐的時候沒有理由地這個欲心就起來了,並不是…我本來也沒有不如理作意,為什麼會發出欲來呢?就是有這麼回事。你晚間吃東西容易有欲心,你晚間吃東西令你有欲心。所以佛制定你晚間不要吃東西,當然你只是晚間不吃東西,那也不能離欲,你還是要修不淨觀、修四念住才能。但是飲食也能幫助你這件事,譬如說我吃白菜有可能令你容易寂靜,有可能好像不用特別用力,心就能寂靜住;有的飲食幫助你修止、幫助你修觀;有的飲食破壞你的止觀的。人與人都不一樣,各式各樣的情形。這個修行人安住於食知量,但是他「於諸美味不平等食,由貪愛欲心樂趣入」:總是想辨法要吃點東西,他餓了不能忍受,我就要吃東西,不吃東西不行。其實這件事,你忍了三天以後就沒有關係,你常常習慣了這時候吃東西,你不吃不行,你不舒服。但你忍了三天,第四天沒有事了,就習慣了,沒有事。「由貪愛欲」:由愛這個美味飲食的這個欲,「心樂趣入」:總是想辦法我今天這個時候吃什麼、明天這個時候要吃什麼,總是想這件事;「當知此即是為魔事」,這就是魔事。魔王因為你對飲食有特別的欲,魔王就用這個事來迷惑你,叫你退道心,就是這樣意思。巳四、貪樂臥眠【若正安住精勤修習初夜後夜悎寤瑜伽,於睡眠樂、於偃臥樂、於脅臥樂,由懈怠力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 這是第四科貪樂臥眠。「若正安住」:若是這個修行人他能夠有善法欲、有密護根門、於食知量,他又能夠修悎寤瑜伽;「若正安住精勤修習初夜後夜悎寤瑜伽」。這修行這件事需要時間,沒有時間怎麼修行呢?就是白天的三時,初中後三時;夜間的三時,就是初夜和後夜也要用功修行,只是中夜要休息,這叫做悎寤瑜伽。這個「悎」和那個佛陀翻個「覺」是通用;「悎寤」:就是心裏面老是明白,不要睡眠,然後你才能修瑜伽的。 「於睡眠樂、於偃臥樂」,「偃」:就是仰在那裏臥,不是吉祥臥;「於脅臥」,感覺到快樂。這裏面的事情,你愈節省睡眠愈感覺睡眠快樂,哎呀,我睡五分鐘都感覺到好,愈節省睡眠愈有這個問題。所以你努力地修止觀,止觀相應了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它不威脅你,就沒有這個壓力了。因為你靜坐感覺到舒服,就沒有這個問題,你靜坐不相應,那這些事情都有問題,睡眠也有問題、飲食也有問題,很多的事情都有問題。若是不到街上走一走也不行,要出去走一走,不然的話,總感覺靜坐坐不下去,就得要跑一跑,就是心掉舉、身掉舉,還有口掉舉,不說話還不行。 所以我們沒得聖道以前,很多的問題。如果你常常地多讀經論,從經論、從佛的法語啟發你的道心,這些問題就能降伏住;然後多靜坐慢慢相應了,這些問題都解決了。「由懈怠力心樂趣入」:由於你心裏面懈怠,不歡喜修止觀,心裏就歡喜睡眠,趣入於睡眠;「當知此即是為魔事」,這就是魔事。(201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