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乖孩子考低分发现的……
6月是个考试季,除了高考还有中考。在老师和家长眼里这两场考试是人生中决定命运的转折点,没有孰轻孰重。前天一个爸爸来电想要我帮帮他的女儿――马上中考了,平时非常乖巧懂事,成绩也非常好,但一到大考就出岔子,周练可以考到全班第一,模考可以落到全班30多名。平常为了给自己查漏补缺主动报课外辅导,每天晚上作业写到1-2点……这是中国青少年的普遍现象吗?完全在透支孩子的身体以及对学习的兴趣。
孩子的现象是一面镜子,一个结果,想要改变只有在“因”上下功夫。第二天,按约定的时间小姑娘打来了电话――一个15岁的女孩声音乖巧、稚嫩、清脆得像个水晶宝宝。印象中的同龄人包括我自己的15岁似乎也不是这样,我的直觉告诉我――她一直都处在家长的保护之下,并且一直用讨好、满足家长要求的方式生活,内在是缺乏力量的。从表象上来看,她绝对是一个“乖孩子”,特别听话、努力,但一遇到重大考试结果就差强人意,孩子的潜意识其实是用这样一种方式在抵抗大人,告诉你――我不是你所想的这样。
随着沟通的深入,发现这个孩子特别的善良,同时对自己也有不少批判性的限制性信念――“偏科就不是好孩子”、“原来我可以更好的”……
孩子爸爸工作很忙,无暇陪伴;妈妈全职在家带着两个孩子,用父亲和孩子的话说母亲陪伴的特别多,孩子也表示很喜欢母亲,很感恩母亲对她的好。但事实是两次沟通过程中,孩子都在哭,一直在流泪。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但就是想哭。哭是情绪流动表达的方式,是一个情绪出口,虽然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哭,但我想她肯定很久都没有哭过了,没哭不代表没有痛苦伤心的情绪,而是被压抑在了内心深处。
做完两次心理辅导,我不禁在网上搜索“为何大人都希望小孩听话”,里面众说纷纭。我也是一个妈妈,我当下知觉的声音是――大人省事。是啊,说一句,孩子就听了、就行动了,多省事,成人组成的企业团队中拥有如此执行力的恐怕也不在多数。孩子听话、懂事了,势必面对着一个不太懂得聆听、观察、体会、换位思考的大人――因为大人不需要这样做了。大人会在他的惯性当中继续下去,而孩子将会把自己的内在真实压抑在心底。
好在这个父亲通过沟通意识自己陪伴孩子太少,决定开始调整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开始参与和体会女儿,真正去看见女儿。
每个孩子出生时,父母手里都握着18枚硬币,每长大一岁,就会交一枚硬币到孩子手中,目前这个父亲手中只有3枚硬币了,他想开始好好珍惜。
孩子每天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习惯了给他吃穿、教他做事,但真的很难得真正去看见和体会孩子。如果不是中考,也许这位父亲依然不会来找我。也许还有更多的父母亲依然把注意力放在成绩上。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让每一个小太阳都能绽放出它本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