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两个家有个共同的约定,每周一次的聚会,有孩子为中心的聚会,有大人为中心的读书会,这样我的孩子Robin每周接待一次和去做客两次。
为什么会有串门的约定?因为拜读了佐佐木正美的《关注孩子的目光》,他的的育儿理念,刷新了我的认知,深深被触动。
孩子是在和别人的交往中长大的。我们不应该只在家里闷头养育自己的孩子,而应该让孩子和别的孩子一起长大。有很多父母以为,只要在家里严格管教,孩子就可以被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殊不知,孩子如果没有养成与自己的年龄相符的社会性,就无法融入同龄人中间。其实,孩子还必须从孩子身上学习,如果孩子间缺乏相互交流,就无法形成适应社会所需的社会性人格。向伙伴学习跟伙伴交流的能力并不是到了上小学的时候突然就有的,而是通过从幼儿期开始与伙伴的玩耍逐渐获得的也不是大人可以教会的东西。
作为父母应当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孩子看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跟别人交流,跟哪些人交流。所以在自己居住的社区中找到可以隔家一起交往的家庭,是育儿的基本条件。
千万不要把和人交往当做一种痛苦或者烦扰,要抱着期待的心情要相信别人的善意。我们必须学会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平静,如何跟对方的心灵产生共鸣。
我家一周一次的接待,是我们大人的读书聚会时间,孩子们呆在一个固定的儿童书房玩,有时做游戏,有时玩玩具,有时躲猫猫,有时玩字卡,有时说说笑笑……这是他们的美好时光。孩子们分别是恩恩8岁,方形脸,嘴巴一直都合不拢似的。乐乐5岁,圆嘟嘟的脸蛋,一叫他的名字就笑眯眯的,声音大的如雷。Robin4岁,瘦瘦的,黑亮的眼睛,有时胆大包天,有时胆小如鼠。臻臻3岁,是个小美女,笑起来会用小手握住嘴巴,显然像个小公主,长长的头发有时像淋过雨一样湿哒哒的。
刚开始接待的时候,可能因为他们年龄也更小,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水平,抢玩具是常有的事,我家Robin喜欢的车子,不让乐乐玩,乐乐好动一定要玩。哭声也是常有的,过了半年,哭声很少听见,更多是笑声,但因为过于熟悉了,孩子们会跑到其他房间的床上“蹦迪”,他们笑了,席梦思床也“哭”了,我当时在想,这样的完全开放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没有好处?于是我搜索相关资料,去别人家做客,不能到主人睡房,更不能去床上玩,我担心Robin去了别人家也会这样,显得非常没有教养,于是我跟我家Robin讲为什么不可以,下次接待我就这么实行了,大人们也认同并配合制止孩子们的行为。
散会后,家里也是乱糟糟的,当然大人们会一起帮忙收拾,也引导孩子们一起收拾,我们就会节奏一致的唱:收拾玩具,收拾玩具,玩完玩具放回去。孩子们也是一起唱一起收拾。
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所以我欣然接受,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点付出算什么呢?
一周一次去另外一个家做客了,小主人是麦田,又瘦又高。Robin和臻臻很喜欢去他家,因为他家玩具特别特别多,就像去了玩具店一样,小麦田第一次接待时,玩具也是不让玩的,现在成为“一家人”了,还会主动给吃的和倒茶给大家。我们大人围在一起读书分享,孩子围在一起玩玩具,一切都是那么有秩有序,像音乐会那么和谐。
我想孩子们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交际,没有一个小霸王,都是像绅士风度,主动问候,有好东西一起分享,不抢人家手中的玩具,孩子们在一起快乐大本营,所以每次都非常期待见面。
有时Robin还会主动约乐乐和恩恩玩,因为在隔壁小区很近,会一起在楼下骑自行车、跑步、做游戏,有一次恩恩去小卖部买了一包零食,一打开毫不犹豫的分享,小朋友一起吃一起笑的样子,我内心无比感动。
有的孩子拒绝上学,就是因为无法跟朋友的关系中放松,有些孩子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感到放松,电脑游戏就是他们打发时间的最好玩具。几个家庭一起玩,孩子们甚至会撇下父母,自己和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我们几个大人玩,小朋友们玩他们自己的。开心育儿,何乐而不为?
日期 20200831 字数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