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治通鉴》[551]| 蔡邕论选拔人才——小能小善走不远


封河间王刘建的孙子刘佗为任城王。

夏,四月,七个郡及封国发大水。

五月初一,赦天下。

延陵(成帝刘鹜墓园)火灾。

鲜卑入寇幽州。

六月,弘农、三辅螟虫成灾。

于阗王安国攻打拘彌,大破之,杀死拘彌王。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各自发兵辅立拘彌王在汉朝做人质的王子定兴为王,全国人口仅剩一千人。

熹平五年(公元176年)

夏,四月癸亥日,赦天下。

益州郡夷族起兵反叛,太守李率军前往讨伐,将其平定下去。

朝廷举行祈雨祭祀大典。

五月,太尉陈耽罢免,任命司空许训为太尉。

闰月,永昌郡太守曹鸾上书说:“所谓党人,有的是老年高德,有的是士大夫中的英俊贤才,都应该辅佐皇室,在陛下左右参与朝廷的重大决策。然而他们竟被长期禁锢,不许做官,甚至被驱逐到泥泞地带,备受羞辱。犯了谋反大逆的重罪,尚且能蒙陛下的赦免,党人又有什么罪过,独独不能受到宽恕?之所以灾异经常出现,水灾和旱灾接踵而至,原因都由于此。陛下应该赐下恩典,以符合上天的心意。”

灵帝看完奏章,勃然大怒,立即下诏,命司隶和益州官府逮捕曹鸾,用囚车押到京都洛阳监禁,严刑拷打而死。于是灵帝又下诏各州、各郡官府,重新调查党人的学生门徒、旧时的部属、父亲、儿子、兄弟,凡是当官的,全都被免职,加以禁锢,不许再做官。这种处分,扩大到包括党人同一家族中五服之内的亲属。

[点评]

曹鸾这无异于指着灵帝的鼻子叫骂。朝廷已经定性为十恶不赦的党人,却被曹鸾说成德高望重的俊杰,还说灾异的频现就是因为这,似乎朝廷和皇帝才十恶不赦。

曹鸾的上书不仅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而且让所谓的“党人”的弟子亲朋再受一次祸害。“五服”,五服就是亲戚的边界,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党人五服以内的亲属全部不能做官,希特勒灭绝犹太人也没有这么宽的打击面。如此疯狂,就引来之后士人报复,屠灭宦官,以至于没胡须的都被杀的惨剧。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

春,正月,赦天下。夏,四月,大旱,七个州发生蝗灾。

灵帝下诏,命三公分别举奏苛刻酷虐和贪污的地方官员,一律将他们罢免。平原国宰相渔阳郡人阳球被指控为严刑酷罚,征召回京都洛阳,送往廷尉处治罪。灵帝因阳球从前担任九江郡太守时,讨伐盗贼建立过功勋,特别下令将他赦免,任命他为议郎。

鲜卑侵犯东、西、北等三边。

京都洛阳有数十名小市民共同聚集到桓帝陵园宣陵,自称是“宣陵孝子”。灵帝下诏,一律将他们任命为太子舍人(太子宫宿卫)。

[点评]

这捞官办法也是奇葩。小市民们聚集到桓帝陵园宣陵,自称是“宣陵孝子”。灵帝自己都很久没有去宗庙祭祀了,却没想到这些小市民比自己还孝顺,一高兴把这些人封官了。

当初,灵帝喜好文学创作,自己撰写《皇羲篇》五十章,遴选太学中能创作辞赋的学生,集中到鸿都门下,等待灵帝的诏令。后来,善于起草诏书和擅长书写鸟篆的人,也都加以征召引见,便达到数十人之多。

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又引荐了许多没有品行,趋炎附势之徒,夹杂在他们中间。每当灵帝召见时,喜欢说一些民间街头巷尾的琐碎趣事,皇帝非常开心,并因此将他们破格提拔,又长期不亲自去主持郊庙之礼。

正好遇到灵帝下诏,命朝廷文武百官分别上书陈述施政的要领。

蔡邕上密封奏章说:

“迎接四季节气于五郊,到宗庙去祭祀祖宗,在太学举行养老之礼,都是皇帝的重大事情,受到祖宗们的重视。可是有关官吏却多次借口血缘关系已经非常疏远的王、侯们的丧事,或者皇宫内妇女生小孩,以及吏卒患病或死亡,而停止举行这些大典。结果,忘却了礼敬天地神明和祖宗这一类大事,专门听信那些禁忌之书,拘泥于小事,以致减损和毁坏国家大典。从今以后,一切斋戒制度都应恢复正常,以平息上天震怒和妖异灾变。

“此外,古代取士,一定要让各诸侯国定期举荐。孝武皇帝年间,又有贤良、文学等选拔项目,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汉朝之得人,就这几个渠道而已。汉王朝遴选国家官吏,也只不过是通过这几个渠道而已。至于书法、绘画、辞赋,不过是小小的才能,对于匡正国家,治理政事,则无能为力。

“陛下即位之初,应该首先学习儒经,在处理政事之余,观览辞赋,不过是用以替代博弈游戏的休闲而已,并不是把它作为教化风俗和遴选人才的标准。然而,太学的学生们竞相贪图名利,写作的人情绪沸腾,其中高雅的,还能引用儒家经书中有益教化的言论;而庸俗的,却通篇是俚语俗话,好象艺人的戏文;有些人甚至抄袭别人的文章,或冒充别人的姓名。

“臣每次在盛化门接受诏书,看到对他们分别等级一一录用,其中一些实在不够格的人,也都追随他们的后面,得到任命或擢升。恩典既已赏赐,难以重新收回更改,准许他们领取俸禄,已是宽宏大量,不能再任命他们做官,或者派遣他们到州郡官府任职。

“过去,汉宣帝在石渠阁会聚诸儒,汉章帝在白虎观集中经学博士,统一对经书的解释,贡献极大,这正是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应该依从。那些小能小善,虽然也有可观之处,孔子认为,走远了就行不通,君子应该立志走大道。

“还有,不久之前,陛下把‘宣陵孝子’一律任命他们为太子舍人。我曾经听说过,汉文帝规定,服丧只需三十六日,即令是继承帝位的皇帝,又是父子至亲,以及身受重恩的三公、九卿等文武大臣,都要克制自己的感情,遵守这项制度,不得超越。而今这批弄虚作假的市井小人,跟先帝并非骨肉之亲,既没有受过先帝的厚恩,又没有享受过官位和俸禄,他们的孝心,从道理上说没有任何依据。甚至有一些为非作歹的人,也乘机混到里面。

“当年窦太后的棺柩抬上丧车时,东郡有一位犯通奸罪的逃亡犯混进孝子行列之中,幸而被原籍的县府追查逮捕,他才服罪。象这一类弄虚作假的肮脏行径,难以胜数。皇太子的属官,应该挑选有美德的人士担任,岂能专门录用坟墓旁的凶恶丑陋之徒?这种不吉祥的征兆,没有比它更大的了。应该把他们都遣归故乡,以便辨明诈骗和虚伪的奸佞小人。”

[点评]

蔡邕奏章里有两个很重要的观点。  

一是开卷未必总是有益,读书也可能是一种玩物丧志!他认为书法、绘画、辞赋不是治国大道,读书要读圣贤书。明代创立心学的王阳明也是这个观点。王阳明说他年轻时也喜好诗文,能作诗,后来要修圣人学问,忍痛把诗文放弃了。 因为读书是因为自己有志向,一旦胸中有志向,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只在那痛上,根本顾不上别的。 蔡邕说汉灵帝不要搞那些文学爱好的原因,身为君王,治理天下,根本没有资格有爱好,他搞文学,还一写就写五十篇,那是大大的玩物丧志了。又找一堆有“共同爱好”的人,提拔他们做官,更是不务正业。

二是“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固当志其大者。”这段话出自《论语》,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泥,是陷进泥潭里。这小道,就是一些小的技艺,或者旁门左道,你说他没有用吧,他也有可观之处,也有用。但是,正是这些可观和有用之处,引诱人进入小道,而一路走下去,就是断蹊僻径,通向泥潭,因为开始的那一点点用,耽误了走大道的时间。这里讲的道理和上面说的“玩物丧志”也是一样的。

这些虽然是针对执政者的谏言,但对我们普通人也非常有意义,那就是要立志,要有目标,不要分散我们的精力。  

奏章呈上去后,于是灵帝亲自到北郊举行迎接节气的祭祀,以及前往太学主持典礼。又下诏,凡是“宣陵孝子”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的,一律改任县级丞、尉。

[点评]

灵帝从来不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蔡邕唠叨了那么多,他根本听不进去,只有一点引起了他的注意。那就是如果把坟墓边这些来历不明的人,继续放在太子身边,不太靠谱!多亏了蔡邕的提醒,于是将那些舍人一律改任县丞、县尉,全都下放到基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