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走来的土坯房
清晨散步,路过一个城中村,高楼林立的大厦后面,村里竟然还遗留着不少的老式土坯房屋,错落村中,村子房屋建筑各式各样,各个年代的都有,但是我唯独对土坯老屋,情有独钟。
黄褐色的墙皮早已脱落,黄黄的泥坯裸露出来,斑驳残缺,坑洼不平的,山墙檐角荒草丛生,微风中轻轻摇晃着,屋顶的稻草黑灰灰的,细看背面还有片片的藓苔蔓布,我站屋山墙下心生敬仰,斑驳的老屋饱经岁月风霜,残垣断壁,低矮沧桑,有的屋顶已然露着天,只剩下四面墙角,屋梁,老屋像极了风烛残年的老人,饱经岁月风霜,但是依然慈祥安静的,守望着家园,等候着家人。
打开土坯房的历史长河,古代大型的宫殿城墙,台阶,葬建筑群里,隔层墙,都有夯土技术鉴证,土坯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建筑史最起初的技术,且留存最久远的技术。人类从丛林群居到打树枝窝棚再到对房屋有需求,就是从土坯房一步步的发展而来。
孟子三章之一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查经据典,孟子文中所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一句中,意思是说傅说在做殷商宰相前就是现在说的建筑工人,傅说也是版筑技术的创始人,版筑技术就是土坯房建房的其中之一,土夯墙体,也就是说土坯建房也是在那个时候人们都掌握使用了,真是无比敬仰。
那土坯房是怎么建造的呢?
首先选择优质黄黏土,用固定尺寸的木框模具把和好的泥压在模具里,压实定型后脱出砖坯,放于空地晒干,就成了一块块的砖坯,备用。
然后做墙体,先在房屋地基上面固定一组木板,成一个四面的框槽,把潮湿的黏土填满,继续填充,人力在上面加压,再用类似石锤石称砣一样重量的工具,四个角,系上绳子,三四个壮劳力一起使劲,抬起落下,反复打压,一直到泥土在模板里压实,成为一个整体,再把模板撤掉,原来的散土就成了一块固体的了,然后再打下一组墙体,四周一圈打完固定,房屋的主体雏形也就出来了,用得就是历史上的版筑技术,俗称打土墙,其实和现在水泥灌筑工艺差不多,不过是材料不同。
然后再把制好的土坯和泥垒墙,留门窗定型,上梁,架棒铺苇帛,然后是屋顶缮草,过去建房没有砖瓦材料,人们就就地取材,有稻草的用稻草,有麦秸的用麦秸,一层层铺好,房屋就建好了。
最后一道工序外墙用稻糠和麦糠参和着稀泥抹平,把墙体里外四周抹的光滑平整,一座冬暖夏凉的土坯房就建好了。
看着眼前这些老房子,差不多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房子,算来也经历五六十年了,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颤巍巍的守望着一方人们,依然有它的温度。但是不久的将来,老土坯房会随城市的发展变迁而消失,我们也只能到回忆里去寻找那些遥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