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概念:艾伯林悖论。
一个炎热的夏天,得克萨斯一对夫妇,邀请妻子的父母来家里玩。
没多久岳父提议去一个叫做艾伯林的地方吃饭。
妻子马上符和说:“好啊,这个注意挺好。”
丈夫有点不情愿,因为天太热了,艾伯林离他们又很远,他实在不想去......
可是,他有点担心说出来显得不合群,于是也跟着说:
“我都可以,看你妈妈愿意不愿意了。”
他岳母说:“既然你们可以,我当然也愿意了。”
于是四人顶着烈日,到了那个餐厅,结果发现食物非常糟糕。
回到家后,大家又累又气。
岳父假惺惺地说:“嗯嗯,挺不错的,对吧?”
这时,大家终于忍不住了。岳母说,其实哪都不想去,但是看到其他人兴致这么高,她不想扫大家的兴。
丈夫就更有气,说自己一开始就强烈的抵触,但是他看妻子和岳父那么想去,他才附和的。
妻子跳了起来,说自己这都是为父亲考虑的,自己压根就不想去。
最后轮到岳父,他说:
我也不想去那个鬼地方,但是我看大家闷在家里好像挺烦的,所以随便提一嘴,谁知大家兴致都那么高,反而让他骑虎难下了......
你看,大家都以为自己是在为别人考虑,然而最后,每个人都不称心如意,有时所谓的推已及人,只不过是自己替代别人的一方假想。
只要你身处一个群体中,进行一些社交活动,难免会遇艾伯林悖论。
比如,几个朋友要一起吃饭,很多人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当别人有个建议时,他们心里反对,是却习惯性的顺从。
他们不想显得太自我,担心会得到别人的反对。
其实,也许你的建议代表多数人的意见,由于你自己没有态度,不仅自己丧失了选择自己喜恶的权力,也可能让群体陷入一个不太理想的选择。
所以作为一个成熟的社交者,你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我对儿子的教育就是如此,我经常告诫他,和朋友一起时。
如果大家要去玩一样东西,不要管别人喜不喜欢,如果自己不喜欢,就要明确的说出来,而不是简单顺应多数的意见。
今天,和几个朋友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游乐园玩。
我们几个家长想当然的认为他们会喜欢海洋世界里的海豚表演,于是便开始排长队买票。
儿子突然问我们这些大人:
“你们很想看海豚表演吗?我可是不太想看哦,这些表演都是大同小异,在其他地方都已经看过很多次了,所以并没有什么特色。”
这时其他几个孩子也来说,不想看海豚表演,更想去植物迷宫玩。
我就问他们,你们一开始为什么不说呢?
他们说,以为我们这些大人想看,所以就默许了......
你看,孩子们也够天真,大人来这儿玩不就是想让孩子开心吗?
幸好儿子及时坚持了自己的态度,让我们几个人才没有陷入“我以为在为你着想”的窘境中。
所以,和人交往,不能太过圣母心,让自己委曲求全,处处退让。
结果自己牺牲了喜好,对方也许并不领情。
很多关系的悲剧,就是这样开始的。
更重要的是,当你成为一个有态度的人,把自己的意愿勇敢说出来时,你就不会被别人“习惯性”忽略,也不会成为一个透明人。
你会因此在人群中拥有一种无形的势能,从而可以牵引影响所在的外部网络。
好了,关于这个话题就说到这里,你什么想表达的,欢迎留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