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2

在20世纪60年代初,自杀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上是极为罕见的事情。但不知什么原因,自杀事件开始戏剧性地激增。每一年,自杀事件的发生率都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上的自杀率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在美国15岁至24岁的青年男性中,每10万人中有22人死于自杀;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上,该比例高达——每10万人中有160人,这一数字是美国的7倍多。这样的比例意味着自杀在此地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哪怕是最琐碎的事也能引发自杀,比如,西玛就是因为父亲对他大吼大叫而轻生的。

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某些社区中,自杀观念广为传播:它出现在当地原创的流行歌曲中,出现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电台的广播中,出现在T恤衫图案和高校围墙的涂鸦中。一些曾尝试自杀的男孩说,他们第一次看到或听到自杀事件是在他们8岁至10岁的时候,而他们尝试自杀的想法往往来自模仿或试验性的闹剧。例如,一名11岁的男孩曾把自己吊在屋里,他在被人发现时已失去知觉,舌头都伸了出来。事后,他解释说自己只是想“试”一下上吊。他说他并不想死,尽管他知道他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他研究的第一步是,将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这20年间所有刊登在美国国内几家最有名的报纸头版上的自杀报道制成清单。然后,他将这些新闻报道与同期的自杀统计数据进行比较,他想知道这二者之间是否有联系。事实证明,二者确有联系。自杀事件一经报道,报纸发行范围内的自杀事件发生率便立即增高。如果是全国性的报道,则全美的自杀率就会提高(玛丽莲·梦露死后,全美国的自杀发生率在一段时间内上升了12%)。接着,菲利普斯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交通事故与自杀统计数据进行比较,他把《洛杉矶时报》与《旧金山时报》中的头版自杀报道与加利福尼亚州的交通伤亡数据进行对比,然后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在一起自杀案件被高度曝光后的第二天,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人数要比预计平均高5.9%;自杀事件被报道2天后,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数上升了4.1%;3天后,死亡率上升了3.1%;4天后,死亡率上升了8.1%(10天后,死亡率恢复到正常水平)。菲利普斯的结论称,人们自杀的方法之一是有意撞自己的车,而且这些人与那些用常规方式自杀的人一样,容易受某个被高度曝光的自杀事件影响。

菲利普斯认为,在自杀事件中,某位名人轻生的决定有同样的作用:这一举动无形中允许了其他人,特别是那些由于不成熟或精神上有疾病而易受暗示的人,做出和他一样的越轨行为。“有关自杀的报道可以说是一则天然的广告,它宣扬了对你所处困境的一种特别的解脱方法。”菲利普斯继续说道,“你会发现,所有这些人之所以不快乐、优柔寡断,是因为他们的情绪受到了压抑,他们生活在这种痛苦中。不同的报道宣扬着人们对于这种痛苦的不同反应。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报道了以自焚的方式进行的自杀事件,此后的一年多,该报道引发了82起用自焚的方式进行的自杀事件。最初的自杀行为所给予的“许可”,换句话说,不是对所有脆弱者发出的一种普遍邀请,它实际上是一套极其详细的指示,专门针对生活在特定环境中,想要选择特定方式来结束生命的特定人群。它并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语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