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通过讲述京官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曾国潘在任翰林院时,翰林院集中了当时全国的精英中的精英,曾国潘这是见到了很多气质风度。和他以前在湖南见识的完全不同的读书人,这种做作学者风范,大儒本色,使得曾国藩意识到自己读书甚少。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点。他决定,三十而立,学做圣人。脱胎换骨的开始:从写日记。他写日记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从前的"流水账"到现在的"日省"还送给朋友传阅。犹如我们今日的微博,写一两百字,然后朋友们下在下面点评,跟帖。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当然这过程中,曾国藩领悟到,这些是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铲除一项单纯的嗜好,或者割去一个良性肿瘤那么简单。吸烟有形有迹,只需要做到一条,手不碰烟具即可。而更多的性格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学做圣人"是终生事业,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在修身的起初阶段,重要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因此"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而曾国藩直接把目标锁定在自我实现,也就是做"圣人""完人",以"完人"为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