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知道英国人不学音标,是刚到英国大学不久后,在寝室与一个来自伯明翰的白人室友口中得知的。我第一个反应就是问:“那你们是怎么学英语的呢?”他若无其事地回答:“就是跟老师学的。”
“老师怎么发音你们就怎么学吗?”
“是的。”
“万一老师发错音,你们岂不是全班都跟着错?又或者老师有地方口音怎么办?”
“是的......嗯,但大家也会参考电台电视台的发音。”
“你们字典都没有标注发音的?”
“是的。”
我翻了一下字典,果然是没有,他解释说,他们可以根据字母组合的pattern来判断发音,所以根本不需要额外注音。
好吧,这下彻底颠覆了我的语言学习的认知。自小我就认为,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掌握音标才能掌握英语的正确发音,并且我还博学了好几套语言学家发明出来的音标,据说学日语也是有音标的。作为汉语母语使用者,我学习汉语还要学习拼音;他们英语母语使用者,凭什么就不用学习音标了呢?是我们自身的教育方法问题?
后来我查了一下材料,还真是我们自身的教育方法发生的变化。查阅《康熙字典》及古代的字典,一直都是使用切音的方法来标注,就是使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譬如,冬,都宗切。问题来了,如果查字典的人不懂用来切音的两个汉字的发音,或者发错音,那么,随之而来的要查询的汉字的发音也会发生谬误?!这种情况正如前面提到的根据pattern而不是音标来判断单词的发音出现的情况一样,会产生系统性的发音变异。
所以,你发现英国人说patent, data第一个a是[ei]发音,而美国人会读成[a]发音。拼音文字容易发音,就源于当你掌握了一些基本词汇及字母组合的基本规律后,你就可以演推各种复杂组合单词的发音。因此,你是继续学习音标,还是熟读那1000来个基本单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