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演员的诞生》播出时,曾经红极一时。除了能看到大屏幕上“演员”的另一面,也给我们见识了什么是表演。
第一期的录制就因为郑爽的表演掀起高潮。刘烨要求郑爽和任嘉伦来一段即兴表演,可是郑爽演着演着就出戏了,一会儿表现的不知道怎么接台词,一会儿又频频笑场。让我隔着大屏幕都感觉到了满满的尴尬。所以我们看到章子怡从开始的笑容满面变得越来越严肃。刘烨点评说自己很满意他们表演,章子怡直接回怼,你满意什么?郑爽一直在笑场?一点信念感都没有。言论一出,气氛一下子微妙起来,很多网友也因为章子怡的直言不讳对她路转粉。
有人说这是节目效果,故意制造紧张气氛。但是我看到的却是一个演员的自我要求。也许刘烨确实是因为节目效果故意打圆场的,但是他的观点我确实无法认同。作为演员,这种即兴表演是最能看出基本功和临场反应能力的,尽管有很多人为郑爽鸣不平,但我觉得她作为一个演员,确实对不住这两个字。如果你是明星,上一些综艺节目,搞笑下无可厚非,可是这既然是一档正经表演类节目,是否也要拿出点诚意呢?
节目放出的花絮中,郑爽在后台自己躲在角落发呆,不和搭档对台词,只剩任嘉伦自己风中凌乱。拜托,爽妹子,你是个演员啊,装起码也要装一下吧?我就不明白,那些在郑爽笑场表演后还鼓掌的观众,你们是猴子请来看热闹的吗?还是导演组的托啊?
章子怡在之后评论时说:“演员这个职业是应该得到敬畏的,因为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情绪、身体、心灵全都奉献给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角色。”在这一点上,我深深支持章子怡的观点,干一行,爱一行,做什么还是要有点信念感的。
02.
信念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就是星爷捧着的那本书的作者)体系的术语,表演技术的诸多元素之一,它指的是演员对剧本中剧情所虚构的一切事物、环境、事件都得有真情实感,并真诚相信的技术。简而言之,信念感需要我们相信点什么。
没有信念感,演员就无法把自己带入角色,再好的剧本也是枉然,看起来飘渺而不真实。为什么有时候看电影电视剧总是出戏,很大一部分应该是演员自己没有完全进入角色,所以也不能带动观众。像哥哥演得程蝶衣,陈晓旭的林黛玉,角色刻画深入人心,必定也是有极强信念感的。
星爷在《喜剧之王》中塑造了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尹天仇,却深深打动了很多人。
因为这个跑龙套的,没有一句台词,却想成为演员,所以他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即使演一个没有台词的神父,他也想按照角色的性格去死。因为柳飘飘一次又一次地骂尹天仇“死跑龙套的”时候,他一次又一次的微笑着挡回去“对不起,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因为他一次又一次给霞姨打电话问自己的通告时间,却总是被骂回来,依然不死心自己回屋里看书,钻研《演员的自我修养》。因为他清晨对着大海喊“努力,奋斗!”。
这个角色卑微而心酸,却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做演员的强烈信念感,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已经完整诠释了“演员”和“信念感”两个概念---故事是假的,但情感却是真的。
03.
不仅演戏,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信念感。
对职业的信念感,让我们更有激情做好自己的工作。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无法真实的相信和投入地负责,那么再大的公司、再好的同事、再有前景的领域,也不能让你拥有信念感。
有人说看《寿司之神》的时候,很着迷小野二郎的职业态度。几十年如一日,在东京繁华的CBD地下一间小店做寿司,从食材到制作到上菜,每个步骤都极为缜密用心。我想,日本很多家族企业、百年老店的传承,靠的就是这种信念感吧。
反观当下,很多人说不想上班,对工作提不起精神,也许更多就是这种职业信念感的缺乏吧----看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又该相信什么呢?没有信念,工作就如死水,没有波澜,也难以提起热情。
当然信念感的确立,离不开个人,也需要企业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员工看到自己工作价值。
04.
在热情似火的革命年代,很多英雄先烈愿意抛头颅洒热血,靠的也是对革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好期待吧。没有信念感,如何禁得住敌人的诱惑,如何对抗艰苦的生活,如何面对各种生离死别?革命工作,更需要强大的信念感支撑。
如果看过电影《无问西东》,想必对信念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那炮火中西南联大的师生们,那毅然驾驶战斗机奔赴前线的天之骄子,那轰炸时说“学生不走教师怎么能走”,毅然救出自己学生的教授。每一个都是信念感的缩影。
无怪乎高晓松在《奇葩说》海选中对只求“就业”的清华学霸的失望,在他看来,名校当是镇国重器,培养的人也应该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栋梁人才。
《无问西东》里,张震饰演的张果果摇着红酒杯说,现代人的情感,就这么多了。这句很耐人深思。到了现在,其实我们依然需要信念感,让我们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