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姬宜臼为太子时,父幽王宠褒姒,欲改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并欲杀宜臼,宜臼出奔求助母家申候之国,申侯联合鄫国人召西夷犬戎伐周,幽王被杀,周宝被掳。宜臼虽立,然惧戎狄,东迁洛邑,王纲不振,偏安避居。平王在位第四十九年,是鲁隐公元年。鲁隐公,是周公伯禽之后第十三世孙。
伯禽为周文王姬昌之孙,周公旦长子,周武王姬发之侄,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初,周公旦被封于鲁,但因周成王刚即位年幼(此处应不是指年龄,是指从政经验不足)周政局不稳,周公旦又受武王所托,于是留在镐京辅佐成王,故派长子伯禽代其就封于鲁,在鲁治理百姓,按制朝王贡献。
一说,《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古时列国都有史书,记事记言,其名称各不相同。孔子见周道之衰,也自平王东迁,王法渐废,臣子陵君父,夷狄侵中国,而鲁隐公虽为周公之后,不能继先世之功,以匡复王室,心甚伤之。自己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周礼而不得,于是取笔修史,特起于鲁隐公元年。鲁史旧文所载事迹,往往自创新意,以褒贬寓赏罚,有功而天子不能赏,孔子则一字褒之以寓赏功之意。如大夫而贤,则书其字之类是也。有罪天子不能罚,孔子则用一字贬之以寓罚罪之意。如诸侯而恶,则书其名之类是也。使一王之法,虽不正于朝延之上,而犹正于史册之间,虽能逃当时之典刑,不能逃后世之公论,所以孟子评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又有一说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西周的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无视等级伦理的事件层出不穷,直接破坏了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同时,此种无视宗法等级秩序的行为也间接导致了诸侯之间的相互征伐,不但消耗国力,也让四方蛮夷戎狄起了觊觎之心。为了重新让东周乱世尽快恢复儒家秩序,孔子归鲁后以“国老”问政,根据已有的《鲁春秋》重新修订《春秋》。希望通过褒扬鲁隐公以庶子继承国君之位,却坚定地维护宗法制最后导致身死的故事,让天下人重新重视,遵守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从此,后世开始以“春秋”命名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