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乐队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终究没有让人大跌眼镜,一如口碑反响那样,影片优缺点并存,故事过于流水线,主题表达零散,好在有着对皇后乐队和1985年那场世纪演唱会的神还原,其大众评分还是相当的高,IMDb稳在8.4分,豆瓣开局更是高达8.9分。
全场MVP:拉米·马雷克
与其说这是皇后乐队的传记片,不如说这是Freddie Mercury的个人传记片。路人观众迷上Freddie的可能性大于迷上皇后乐队的,甚至饰演Freddie的拉米·马雷克,他的个人表演一度盖过了整支皇后乐队的存在。
以后肯定会有更好的皇后乐队传记电影,但很难再有更好的Freddie。《波西米亚狂想曲》之后,皇后乐队还是那支皇后乐队,拉米·马雷克却不再是原来的拉米·马雷克。
这位埃及裔美国演员曾在《博物馆奇妙夜》里演过埃及国王Ahkmenrah,三部曲电影的成功令他在电影圈站稳了脚跟。
《暮光之城4:破晓》,他有更加抢戏的表现,扮演控场大师Benjamin。
2014年《极品飞车》,又演了个抢戏配角。
然后,他终于得到了一个主角的角色,不过并不是在大荧幕,而是在美剧《黑客军团》饰演一个患有社交焦虑症和慢性忧郁症的程序员。该剧在第三季取得了突破性的口碑。
《波西米亚狂想曲》里的忘我演出无疑让拉米·马雷克更上一层楼,吸粉无数。在电影里他能让观众完全想不起来他姓甚名谁,只会觉得他就是Freddie Mercury,或者说,简直是Freddie Mercury上身了。
特别是他在动作形态上的表演,可以说是达到了大师级的程度。什么是大师级呢,约翰尼·德普的Jack Sparrow就是典型,演员将自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拉米·马雷克并不是在单纯“模仿”Freddie Mercury,他是真正地在创作一个角色,所做的动作是由内到外的,那更像是一种自然反应。所以最终出来的效果才能“传神”,这是许多“模仿秀”远远达不到的境界。
拉米·马雷克的表演有资格冲击影帝,在率先公布金卫星奖入围名单中,他顺利提名最佳男主角(喜剧/音乐片类),后面的金球奖入围也基本没问题。不过受影片更偏娱乐性的影响,奥斯卡影帝的提名要更难一些。
别误会:这不是励志传记片
好莱坞很擅长做励志的传记电影,Freddie Mercury的成名经历也很励志,龅牙的长相没有让他自卑,一系列的失败没有让他气馁,机缘巧合之下结识Brian May和Roger Taylor之后,皇后乐队正式成立,接着又战胜一些列的困难,最终乐队成为了传奇。
但《波西米亚狂想曲》不怎么励志。
电影的前半部分几乎没什么矛盾冲突,好像Freddie没怎么努力就获得了成功。他随随便便就收到了经纪人的电话,随随便便就有了个漂亮女友,这导致他成名前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戏剧张力严重不足。
只能说,编剧并没想表现什么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是想要说明,Freddie是一个我行我素,乐观自信,才华横溢的人。
我行我素体现在,擅自更改父母给予的名字,而且是改身份证名字那种。现实中,他原名叫Farrokh Bulsara,本来只是因为Freddie是中学时期的外号,所以干脆名字就一直这么叫,等到写完歌曲《Fariy Queen》之后,索性连自己的姓氏也给正式改了。Freddie Mercury,这是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名字。
乐观自信体现在,敢毛遂自荐当主唱,不避讳自己的龅牙,反倒说自己因为龅牙才音域宽广;敢提议卖掉汽车换取录制唱片的机会,完全不怕失败的话会血本无归。
才华横溢体现在,第一次上台表演就Hold住全场,哪怕他唱错了词。他是天生的表演者,对于这种万中无一的超级天才,他只需要花1%的努力就能够成为鹤立鸡群的人物。
反正电影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就是,有才华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主题:关于家庭,关于迷失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主要矛盾冲突集中在皇后乐队大获成功之后,Freddie的个人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与乐队成员间的分裂与重聚。这部分相比他们的成名经历,也是十分具有故事性的,其实导演完全可以将前面如何成名的部分一笔带过,着重讲后面Freddie如何从迷失到觉醒的。
只是布莱恩·辛格选择从Freddie的青年时期讲起,中间还插入了皇后乐队金曲的幕后创作过程,显然他太过贪心,想更全面地为这个传奇乐队做传,却导致电影在节奏上出了些问题。
要是观众没能撑过前面略显平淡的部分,那就有点可惜了。
直到Freddie袒露自己性取向问题时,“危机”才开始出现,真正的好戏这才开始上演。
Freddie天生就是个异类,一般男人不敢穿的女装,他敢。Mary Austin懂得欣赏他的另类,顺理成章的,Mary也成为了唯一了解Freddie的人。Mary由露西·宝通饰演,她是《初恋这首情歌》的女主角。
Mary可以理解Freddie因为忙于事业而缺少时间陪伴自己,可Freddie的性取向问题超出了她的底线。
她犹如Freddie路上的一盏明灯,是她的离开直接让Freddie迷失了方向。Freddie一下子跌落到了孤独的深渊,只能通过开派对来弥补填补内心的空洞。
失去明灯的Freddie失去了温暖,也失去了方向,他做了些错误的选择,皇后乐队的大家庭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
这个过程中,观众能感受到Freddie作为一个超级巨星的疲倦和压力,要成功很难,成功之后更难。
更加能感受到的,是他的孤独。
很多大艺术家都难逃孤独的宿命,孤独也许是摧毁Freddie Mercury的根源,他难敌内心的寂寞,所以才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以此来麻痹自己。如果他没有过度地放纵自己,也许就能躲过病魔的侵袭。
《波西米亚狂想曲》在Freddie确诊艾滋病的时间上做了改动,现实中他是在1987年才确诊的,电影里是在1985年之前。这样改明显是为了增加角色的内心挣扎,也为了让最后那场Live Aid的演出更具力量。
有点可惜的是,最后Live Aid的表演似乎与剧情有点脱节,还好布莱恩·辛格真的把那次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演出逼真重现,那是录像带和纪录片无法做到的震撼,《波西米亚狂想曲》做到了。
对皇后乐队而言,《波西米亚狂想曲》不够完美。
而对于Freddie Mercury来说,《波西米亚狂想曲》已经是一次足够好的致敬。
命运青睐勇者——《波西米亚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