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不是心开始变老了,越来越不愿意去接受新的环境与人,但玩具朋友们所展现的温情与勇气,始终能宽慰那个曾经的自己。令我重新蓄满期待,潇洒地包容这个花花世界。
我是从《玩具总动员3》才觉得它好看的。虽然还是一点都不喜欢胡迪和巴斯光年的形象,就好像我非常不喜欢宫崎骏笔下的人物造型,但是不妨碍我觉得他的片子好看一样。
1995年《玩具总动员1》推出的时候,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有它是迪士尼与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合作推出的史上首部3D动画电影,再有就是这些玩具造型好丑,根本看不进去,那些玩具我一个都不想要。片中的玩具都是在美国早已红极一时的,现在的话讲那都是大IP,但是它走出国门对于我们是陌生的,由于当时的三维技术的限制,画面渲染充斥着廉价的塑料质感,我的眼睛完全无法接受。直到多年以后,从事了这一行才知道它的出现对于行业意味着什么。
看惯了二维动画片一下子到了一个纯三维的全新领域是有些欣喜和陌生的,而对我这种画面控的人来讲,第一次踏入这个领域就失败了。听说,那时在二维被三维取代的大势所趋的残酷事实面前,迪士尼有相当一批老动画师不愿意丢下画笔和画纸,不愿走出舒适区,无法完成二维到三维的技术革新与改变,导致许多动画老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大批失业。
1999年第二部的胡迪还是那么丑,我依然不会去看。直到2010年,我是被那个新角色抱抱熊罗素吸引的,三维新技术让玩具们不再只是简单的塑料了,这个大毛绒玩具真的既可爱又逼真,还有那个穿着背带裤的胖刺猬,扎着两个小辫身穿橙色裙子的布娃娃,他们真得让我觉得玩具活了这事儿是可信的。
2010年第三部出现,终于我走进了玩具们的世界,终于发现了它们有趣的灵魂。如果说《玩具总动员3》让我第一次觉得这个系列有趣,那么《玩具总动员4》是真得让我感动了。
24年的时间跨度,这个世界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一个词语始终跟随,就是“成长”,当中“孤独、离别”是衍生品,也是我们每个人从中吸取能量获得新生的契机。
24年的时间,我们从玩具不离手的孩童,逐渐过渡到给娃买玩具的年纪,人生中不断地经历着得到玩具的快乐、离开父母独立的喜悦、和初恋说再见的悲伤、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欣喜,不断体验晋升与跳槽的刺激,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慢慢的是在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继续不痛不痒的混着,还是跳出舒适区在一个新环境里尝试全新的人生体验,我们不停地选择Yes或者NO。不知不觉我们变得木讷与无感,世界上再难有什么事情让我们觉得新鲜,我们很难再做出反应。
24年足以让一个天真孩童变成油腻大叔。一个走了24年的系列电影,要给它已经发生变化的受众带来什么才能让他们做出反应,哪怕只是在短短的100分钟里。很显然,它做到了。
大荧幕上的胡迪,经历了第一任主人安迪从幼儿园到走进大学,从完全依赖胡迪的陪伴到把胡迪送走,离别还是来了。胡迪有了新的主人小女孩邦尼,邦尼曾经每天都抱着胡迪玩儿,但是有一天,她却没有发现胡迪竟然不见了。
邦尼有了自己做的新玩具,很显然她更加喜欢这个新鲜的小家伙。经历了前三集的历练,胡迪早已从“我是唯一”变为真正的陪伴者,他会处处为主人考虑,处处为主人着急。他会在大家都劝说不要出去冒险的情况下依然去寻找逃家的新玩具“叉叉”,他会去劝说“叉叉”自己是玩具而不是垃圾,主人真得很需要他的陪伴。
胡迪从舒适的家里出来,各种历险,发现外面的天地有更多的玩具更多的孩子,而主人邦尼真的还需要自己么?在和牧羊女重逢之后让胡迪发现原来走出舒适区未必是件坏事。在“家养”变成“野生”的过程里,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灵活变通,更加坚定从容,重要的是能够得到跟大的快乐。
终于走了24年的胡迪就这样和我们分离了,分得好!
如今的3D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迪士尼.皮克斯代表的就是世界顶级的3D技术与动画内容,新技术不断出现早已让画面以假乱真,逼真的大玩具活灵活现的出现在面前,让人绝对不会出戏。
第四部新加入的角色中最讨喜的是游乐场里的蓝兔子和小黄鸭,他们是逗逼二人组,总是沉浸在各式幻想中,他们是全片最大的笑点,会让人瞬间忘记所有家中熊孩子的屎尿屁和工作中烦人的KPI。
牛仔胡迪就是观影中的每一个我们,我们随着胡迪慢慢成熟,我们从依赖他人变得独当一面,又从习惯到试着打破习惯。
感谢《玩具总动员》给中年人按下的重启键,迷茫也是人到中年会遇到的硬核问题,孤独与分离也是中年人害怕触及的软肋,如同人到中年的胡迪一样,每天小心翼翼。24年足以让任何人变得成熟,就像胡迪一样,不念过去,不惧将来,在合适的时候,选择淡然的离开,在下一个阶段去尝试全新的体验,寻找本真的自己。
走出舒适区,或许没有那么难。来吧,不管到没到中年,需要的话就去按重启键吧。
End
No.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