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船长航线为期6个月的心理学教资强化学习班。开营后第一堂课的主题是关于冲突性人格的解析。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个人身上充满了矛盾点,想要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点,就要首先了解他身上的冲突性人格。
追溯一个人的童年,当一个孩子成长于不安全的关系环境里时,他会发展出自我保护的策略,而这些策略,通过长期的沉淀会融合进入到她的心理机制里,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而这些人格往往会呈现一些自我冲突的模式,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冲突性人格。
形成冲突性人格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人的核心信念受损。核心信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比如我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被爱,是否有能力等等……比如,核心信念受创伤的人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为了让自己被爱,伊能静就发展出了亲近人的人际策略。
船长梁小玲提到了冲突型人格大致有三类:
一、亲近人型
用付出爱,付出感情的方式来得到他人的认可。会感到用讨好、依附于人的方式才能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坚信只有找到一个爱自己胜过爱一切的人,自己不会处于危险当中。
典型代表:伊能静和阿娇
二、对抗人型
好斗、好赢,不仅表现在肢体动作上,也表现在言语上,他们的价值观是弱肉强食;对权力的追逐和渴望通常比较强烈,会选择为自己提高地位,财富和声望的伴侣。
典型代表:《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
三、回避人型:
远离人,只有远离人时,他才能感到安全。不想跟任何人靠的太近;渴望绝对自由,不被管束,不参与竞争;对情感持消极态度压抑情感回避关系。
典型代表:《少年的你》中的小北
听完船长对于三种冲突性人格的分析和解读,我感觉自己是亲近人型和回避人型的综合体。这种不太典型的人格特征,一度让我感觉非常迷惑。
后来听到船长说,如果自己跟以上每一种描述都有一点相像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那么就不是典型的冲突人格,我们不必对号入座,与其纠结于我到底属于哪一型,而不如把焦点放在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去研究自己行为的来时路,这是自我认知非常重要的一步。
从船长对伊能静的人格解读中,我看到了同样具有亲近型人格和讨好型行为的自己。于是我跟随着船长的解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寻找自己人格形成的原因。
因为我跟妹妹相差一岁,爸爸妈妈无法同时照顾我们两个,就把我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所以我的童年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爷爷奶奶家度过的。
印象中很深的一次是,一天晚上奶奶带我回爸爸妈妈家吃晚饭。吃过晚饭之后,我想跟妹妹一起看当时正在热播的《西游记》,因为奶奶家没有电视。但是爸爸妈妈出于应付疲惫,急于让我回奶奶家,非常生硬地把我关在了门外,哪怕我苦苦哀求,使劲锤打门窗,他们都不理不睬。这幅画面在我接触心理学之后会时常浮现在脑海中,甚至有时会让我怀疑自己有没有刻意夸大的成分。
但我想这应该算我的一个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吧!也正是因为这种创伤,让我在回归原生家庭后处处想着如何讨好父母讨好妹妹。
除了用优秀的学习成绩让父母感到骄傲之外,我还会做出一些与内心矛盾的举动。比如,在我们那个年代,火腿肠和方便面是一种相对比较稀缺的零食。我为了让父母觉得我懂事,会刻意的说我不喜欢吃这些东西,全部让给妹妹。
这种讨好型的人格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会特别在意父母的意见以及家人对我的看法。如果我的想法得不到他们的支持,我就会感觉特别不安,甚至有时为了迎合家人的想法去做一些违背自己的初衷选择,哪怕最后没有做出符合他们期望的选择也会特别内疚和自责,特别是在自己的选择没有达成自我期望的时候。
另外,我对感情也曾有着强烈的需求。我曾经在一段不对等的恋情中过分的付出,让对方感觉很有压力,同时自己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认可而感觉特别没有价值感,没有被爱的感觉。最后这段恋情以失败告终,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挫败感。
后面船长讲到回避型人格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也有些这方面的特质。不确定是否因为之前遭受过感情的创伤,我不愿再在感情中全力付出,这几年跟老公的关系也有一些疏离,就是那种貌合神离的感觉。而且在产后经历了一次与婆婆的矛盾冲突之后,我会对老公那边的亲戚朋友保持一种刻意回避的态度。不愿意与他们发生太多深度的链接。这种不接纳的态度也成为了我跟老公之间的很多矛盾冲突点,至今无法释怀。
比如几年前老公的哥哥买房,问我们借了一笔钱后到现在一直不还,这件事情让我特别不舒服,并因此对他的家人产生了成见。但是同样有着讨好型人格的我,又不敢在老公面前过分声讨自己的主张,就这样一直压抑自己,在后续的一些小事中却会爆发自己的情绪。
而老公对我的态度也让我感觉特别的不被尊重。比如放暑假后,老公出于减轻婆婆的负担(婆婆一直在帮哥哥家带孩子),让哥哥家的孩子来我这里过暑假,而且是在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出的邀请,这完全打乱了我的一些学习和工作安排。这种对我和我的时间的不尊重,让我感觉特别愤怒,但为了避免夫妻争吵,我会首先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对他进行冷战。后来,我发现自己不被看见后,又忍不住向他抱怨。可是他的轻描淡写的态度,又让我进一步怀疑他不够真诚,甚至有些冷漠,让自己则陷入了一种情绪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然而,更让我矛盾的是我无法对这种行为直接说不。虽然事实证明这种安排的确让我感觉精疲力尽,可我还是在看到孩子无辜的眼神后,忍不住的去关心和帮助。同时,我又希望自己对孩子的付出,以及自己经受的辛苦能够被老公看见,能够得到肯定和认可,但是当不善于表达的老公没能给出及时反馈时,我又会感觉到内心那种无比痛苦的自我撕扯。
所以,我觉得自己的人格中存在着很多冲突点和矛盾点,这是造成我情绪问题和能量消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阻碍我这些年事业和自我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陷入完美型人格的执念之中,健康人格也是相对的,内心冲突越少,人格越健全,内心冲突越少越好,但是没有哪个人是没有内心冲突的,没有完美的人。我学习心理学一方面是为了梳理自己,认识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面对冲突时能跳出来觉察调整自己的情绪,认识以及行为模式。
视频最后听到船长说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是由多因素推动的,原生家庭只是其一。我们发现自己的原生家庭有问题时,不应该将自己的人格形成责任,完全推给原生家庭这一单一要素。虽然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创伤一定不是我们的错,但是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一定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像船长说的,我们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在我们人格形成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上一期的航行中发现了自己的矛盾冲突点和底层认知模式的问题之后,会选择继续在船长航线上持续浸泡学习,持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希望通过这六个月的航行去重新架构自己的底层思维,重新调配自己的人格底色,重新调整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和看法,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发生改变。
再如船长所说,“如果你不行动,改变就无从发生!从意识到行为,再到持续的行为,改变的每一步都要求我们行动!” 那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积极行动,拿回自己人生的掌控权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