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共读第15天与他人协调一致意味着自身保持平静

社交艺术

这是5岁的孩子与年纪更小的孩子相处时经常发生的一幕。莱恩对两岁半的小弟弟杰伊

完全失去了耐心,杰伊把他们玩的积木弄得一团糟。莱恩怒火中烧,咬了杰伊一口,杰

伊哇哇大哭起来。他们的妈妈听到杰伊痛苦的哭声,过来责骂莱恩,命令他把引起纷争

的积木收起来。莱恩觉得妈妈的裁断不公平,也大哭起来。

妈妈仍然很生气,拒绝安慰他。令人意外的是,莱恩却得到了杰伊的安慰。虽然他是最

初的肇事者,但哥哥的哭声引起了他的关注,他试图让莱恩冷静下来。他们之间的交流

是这样的:“莱恩,不要这样,”杰伊恳求道,“不要哭,哥哥,不要哭了。” 可是莱恩还

在哭。杰伊直接的恳求没有奏效,他转而为莱恩向妈妈求情:“莱恩哭了,妈妈!莱恩

哭了。看。我指给你看,莱恩哭了。”

接着杰伊对着莱恩扮演起妈妈的角色,他一边轻轻拍打哭泣的哥哥,一边温柔地

说:“看,莱恩。不要再哭啦。”

莱恩不理会杰伊的安慰,还在继续抽泣。于是杰伊又换了一种方法,他帮莱恩把积木放

到袋子里,友好地说:“啊,莱恩。我给莱恩放好了,嘿?” 莱恩依然在哭。机灵的杰伊

采取了另一个策略,即转移注意力。杰伊把一辆玩具车拿给他哥哥,试图让他忘记之前

发生的小摩擦。“这里有个人。莱恩,这是什么?莱恩,这是什么?” 莱恩对此毫无兴

趣。什么也安慰不了他,他哭个没完。妈妈对他失去了耐心,转而用父母惯用的手段来

威胁他:“你想让我揍你吗?”莱恩战战兢兢地回答:“不想。”

“那就不要再哭了,求你了。”妈妈严厉地说,带着一丝愠怒。莱恩一边抽泣一边可怜兮

兮地喘着气说:“我尽量。” 杰伊受到启发想出了最后一招。他模仿妈妈严厉而权威的口

吻,威胁莱恩:“不许哭,莱恩。再哭打你屁屁!”

这段小插曲充分展示了30个月的幼儿为调节他人情绪所表现出的非常老到的情绪技巧。

杰伊为了安慰哥哥,运用了好几种策略,从简单的恳求,到向妈妈寻求结盟(可惜她拒

绝帮忙),再到用行动安慰哥哥,帮哥哥收拾积木,转移哥哥的注意力,最后还用到了

威胁和命令。

毫无疑问,杰伊所用的这一套办法,正是自己情绪困扰时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不管怎

样,最重要的是杰伊小小年纪就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些技巧。

当然,父母们都知道,杰伊表现出来的同理心和安慰本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具有的。别

的像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可能会把哥哥的不快视为报复的机会,想方设法让他更难受。同样的技巧还可以用来戏弄或折磨自己的兄弟姐妹。不过即使是出于恶意,行为本身也

显示了一种关键情绪潜能的萌芽,即了解他人的感受,并采取相应行动进一步塑造这些

感受的能力。调节他人情绪的能力是人际关系艺术的核心。

为了展现这种人际关系的力量,首先幼儿的自控力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自控是减轻自

身的愤怒与困扰、控制冲动与兴奋的能力的开端——尽管幼儿的自控力通常还不太稳

定。

与他人协调一致意味着自身保持平静。在同一时期,还可以观察到幼儿控制自身情绪的

暂时性迹象。幼儿开始学会静静地等待,用辩论或哄骗的手段达到目的,而不是简单地

使用暴力——尽管他们不会总是选择运用这种能力。他们开始不乱发脾气,变得有耐

心,至少有时候如此。

幼儿大约在两岁时出现同理心的迹象。正是杰伊的同理心,即同情心的根源,促使他想

出很多花招来讨好莱恩哥哥。因此,调节他人的情绪属于人际关系的艺术,必须以自我

管理和同理心这两种情绪技巧的成熟为前提。

在此基础上,“人事技巧”才会臻于成熟。人事技巧是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交竞争力,

如果没有这些技巧,个体就难以适应社会,人际关系就会一团糟。

正是由于缺少这些技巧,导致智商最高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四处碰壁,他们常常傲

慢无礼、面目可憎或者麻木冷漠。

这些社交能力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动员和鼓舞他人,并且容易劝服、影响和安慰别人。

展示情绪社交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是人们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大小。保罗·艾克曼用“展示

规则”一词概括关于在什么时候恰当表现何种情绪的社会共识。在这一点上,文化之间

的差异有时非常大。

比如,艾克曼及其在日本的研究伙伴让当地学生观看土著居民的青少年进行割礼的录

像,研究其面部反应。看录像时如果有权威人物在场,日本学生的面部只能观测到最轻

微的反应。但当他们以为自己在独自看录像的时候(他们被暗中监控),他们的面部出

现了明显的痛苦、悲伤、恐惧和厌恶的混合表情。

展示规则有几种基本的类型。第一种是情绪表达最小化,即日本学生在权威人物在场时

表达困扰情绪的模式,他们用毫无表情的脸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第二种是放大情绪表达,夸大自身感受,比如一位6岁的小女孩跑到妈妈那里抱怨哥哥

捉弄她,她眉头紧蹙,嘴唇颤抖,面部夸张地扭曲,装出悲惨的样子。

第三种是情绪替换,用一种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比如在某些亚洲文化中,直接拒绝被

视为不礼貌的行为,因此人们反而会给出积极的(但错误的)肯定。个体如何运用这些

技巧,以及是否清楚何时做出反应,是情绪智力的体现之一。我们很早就开始学习情绪的展示规则,其中有一部分来自明确的教导。比如爷爷出于好

心,却送了一份糟糕的生日礼物,我们会教导孩子不能流露出失望的情绪,而是要微笑

着向爷爷道谢。

不过展示规则的教导更多地表现为潜移默化的示范:儿童通过观察学会行为。在情绪教

育中,情绪既是媒介又是信息。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微笑着说谢谢”,如果他们当时非常

严厉冷酷,以命令式的口吻而不是亲切地悄悄提醒,孩子就有可能获得截然相反的经

验,他们会皱着眉头,随口对爷爷说“谢谢”。

两种情绪表达对爷爷的效果完全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下,他会很高兴(虽然被误导

了);在第二种情况下,他会由于自相矛盾的信息而感到伤心。

情绪表达肯定会对情绪的接收方产生直接的影响。儿童学到的规则类似于:“如果会伤

害你爱的人,那么最好把真实的感情隐藏起来,代之以伤害没有那么大的虚情假意。

”这些情绪表达的规则不仅是社交礼仪的一个方面,它还决定了我们自身的感受怎样影

响他人。得体地运用和遵循情绪表达的规则,会产生最佳的效果,反之就会陷入情绪混

乱。

演员是情绪表达的专家,他们的表现力在观众当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当中的一些

人无疑也是天生的演员。不过我们情绪表达的熟练程度差异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学

到的展示规则由于不同的榜样示范而大相径庭。

在越南战争初期,美军某排士兵趴在稻田里,与越南军队展开激战。突然有6个和尚沿

着稻田的田埂列队走来,他们面无惧色,坦然自若,径直朝着双方交火的地方走去。

“他们既没有向左看,也没有向右看,而是一直往前走。”当时在场的一位美军士兵戴维

·布什回忆道,“真是奇怪,居然没人朝他们开枪。他们走过田埂之后,突然之间我完全

失去斗志。我不想再打下去了,起码那天的想法是这样。大家的想法肯定都是这样的,

因为大家都停了下来。我们停止了战斗。”

那6个和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他们的镇定自若感染了正在激战的双方战士,这种

力量表明了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准则:情绪可以感染别人。当然越南和尚的故事是一个

极端的例子。情绪感染在大多数时候是非常微妙的,是一种无声无息、无处不在的人际

交流。

我们彼此传达和接收情绪,在这条心理的暗涌之中,有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情

绪交流通常很微妙,难以觉察,比如推销员向我们道谢的方式可能会令我们感到被忽

略、怨恨或者真诚的欢迎和赞赏。我们相互捕捉彼此的感受,它们如同某种社会病毒在

我们当中传播。

我们在每次社会交往中所发出的情绪信号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我们的社交技巧越熟

练,控制情绪信号的能力就越出色。在礼仪社会中,含蓄是确保不安情绪的流露不会影

响对方的一种手段(不过这个社会规则如果用于亲密的人际关系就会令人不自在)。情绪智力包括管理情绪表达的能力。我们用“受欢迎”和“有魅力”来形容我们喜欢与之相

处的人,他们的情绪技巧使我们感到舒服。能够帮助他人舒缓情绪的人具有很高的社会

价值,他们是有强烈情绪需求的人求助的对象。我们互相充当情绪转变的工具,正面或

反面的作用都有。

不妨来看看情绪微妙地从一方传染给另一方的例子。在一个简单的实验中,两位受测者

填写了一份关于当前情绪的问卷,他们面对面安静地坐着,等待实验助手返回房间。两

分钟之后,实验助手回来了,让他们再次填写情绪问卷。在这对受测者当中,研究者有

意安排其中一位具有很强的情绪表现力,另一位则面无表情。无一例外,情绪表现力较

强一方的情绪传递到了较为被动的另一方。

这种神奇的传递是怎么发生的?答案很有可能在于,我们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所表现出

的情绪,也就是说,我们对他人的面部表情、姿势、声调以及其他非言语的情绪形式进

行无意识的机械模仿。通过模仿,人们将他人的情绪在自己身上进行再创作,这可以说

是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演技方法——演员通过重温过去某种强烈情绪

引发的各种姿势、动作以及其他情绪表达形式再次激发这些情绪——的低级版。

日常的情绪模仿通常很微妙。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人员乌尔夫·丁伯格(Ulf

Dimberg)发现,当人们看到微笑或生气的脸时,他们的面部肌肉会发生细微的变化,

表明他们也出现了相同的情绪。他们面部肌肉的变化可以通过电子感应器观测到,但肉

眼通常难以觉察。

两个人进行互动交流的时候,情绪传递的方向是从情绪表达更有力的一方传到较为被动

的一方。不过有些人特别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他们内心非常敏感,体内的自主神经系

统(情绪活跃度的标记)更易受到激发。这种生理倾向使他们的情绪容易受到影响,他

们会为煽情的电视广告落泪,而和一个心情很好的人随便聊几句,又会很快高兴起来

(由于他们较易被他人的感受打动,他们会更有同理心)。

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精神生理学家约翰·卡乔波(

John Cacioppo)对微妙的情绪交流进

行研究后发现:“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在模仿对方的面部表情,仅仅看到别人表达情绪

就会引发你同样的感受。人们之间的情绪总是在不停地传递,步调一致,好像在翩翩起

舞。情绪的同步性决定了你对人际互动感到舒服或者不适。”

人们在人际互动中感到情绪一致的程度体现为交谈时双方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这是无意

识的亲密的衡量指标。一方发表观点,另一方点头,或者双方同时变换坐姿,或者一方

向后退,另一方向前倾。这种协调性的微妙之处还体现为双方以相同的节奏摇晃旋转

椅。正如丹尼尔·斯特恩观察母婴之间同步性时所发现的那样,相同的交互性使情绪一致

的人表现出行为的一致。

情绪的同步性有助于情绪的传递和接收,尽管有些情绪可能是负面的。比如在一项身体

同步性的研究中,抑郁的女性及其伴侣来到实验室,讨论他们感情关系出现的问题。这些情侣在非言语层面的同步性越强,抑郁女性的伴侣讨论后的感觉越糟糕——他们受

到女方消极情绪的感染。简而言之,不管人们感到高兴还是难过,他们与他人的身体协

调性越强,双方的情绪就越相似。师生之间的同步性显示了他们的融洽程度,关于课堂

的研究表明,师生之间的动作协调程度越高,他们在互动时就越感到友好、快乐,充满

热情和兴趣,容易相处。

一般而言,人际互动的同步性处于高水平,意味着人们互相喜欢。俄勒冈州立大学心理

学家弗兰克·伯尼利(

Frank Bernieri)告诉我:“你与他人相处得好不好可以体现在身

体层面。你需要掌握彼此合适的时机,使身体动作协调一致,感觉舒适。同步性反映了

双方投入的程度,如果你高度投入,你的情绪就会开始与对方相互配合,不管是积极的

还是消极的情绪。”

简而言之,情绪调和是融洽的精髓,是母婴之间协调性的成年版。卡乔波认为,有效的

人际交流的一个决定因素是人们运用情绪同步性的熟练程度。如果他们善于与别人的情

绪协调一致,或者很容易让别人的情绪跟着自己的情绪走,那么这些人的人际互动在情

绪层面就会顺利得多。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或表演者,其特征是能够以这种方式影响数千

名观众。

卡乔波指出,同样的道理,不善于接收和发送情绪信息的人容易遇到人际关系的问题,

原因在于别人与他们相处时常常感觉不舒服,但是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确立人际互动的情绪基调是个体在深入和亲密的层面处于主导地位的

象征,即个体可以驱动他人的情绪状态。

这种决定情绪的力量类似于生物学的术语“授时因子”(

zeitgeber,字面意思是“时间抓

取者”),即确立生物节奏的过程(如日夜循环、每个月的月相等)。比如一对男女在

跳舞,音乐就是身体动作的授时因子。

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情绪表现力更强或更有影响力的一方通常会“夹带”另一方的情绪。

处于主导地位的一方说的较多,而处于从属地位的一方更多的是在观察另一方的脸庞

——为情绪传递进行设置。同样的道理,一位雄辩的演讲者,比如政治家或者传教士,

总是致力于影响观众的情绪。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他把观众牢牢抓在手心里”。情绪夹带

是影响力的核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书豆瓣链接原书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谢绝任何形式转载。 情商被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
    这就是一个随意的名字阅读 6,350评论 0 3
  • 情绪就像一个根植于人类神经系统的指令体系,成为人类心灵固有、自动的反应倾向,对人类生存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进行决策...
    刘敏捷阅读 4,507评论 0 0
  • 书名:《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著者:[美]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译者:杨春晓字数:...
    格桑菩提子阅读 6,433评论 3 4
  • 《情商》拓展阅读 第一章 为什么情商比智商重要,为什么情商能决定人的命运 今天解读的书是《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
    静以致远啊阅读 2,350评论 0 1
  • 《情商》拓展阅读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第一章 为什么情商比智商重要,为什么情商能决定人的命运 今天解读的书...
    行动是对抗焦虑的唯一方式阅读 3,290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