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吃完饭带小树同学回家,发现下起了小雨,我还没反应过来,坐在电动车后座小树就已经撑开伞,高高的举起来,而且尽量往前倾,罩住我的头顶,一下子被触动内心。
感动之余问他:你出门时拿了一把伞吗? 他说:没拿妈妈,是你电车篮里的。我夸他知道操心,而且知道关心妈妈了,他听了也挺开心。
从听了锦丽姐分享的夸娃大法,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她发起的“21 天赞娃行动”,昨天是第四天。
这几天,我刻意的去找寻小树当天做得好的地方,或者某件事展现出来的美好品质,睡前用一张小标签记录下来, 贴在他房间的门上,第二天早上他起床后,告诉他我给他写了一段话。他每次看了呲牙一笑,就去做别的事情了。有次还跟我反馈说:妈妈越来越会说话了。
一路上我在想,自从十几年前接触家庭教育,我就比较认可赏识教育,我曾经说过不止一次,要像鸡蛋里头挑骨头那样挑孩子的优点。但说归说,以前并没有落实到每天这么具体的行动上。
这几天虽说是刻意发现,但是每次孩子的行为都能真正打动到我。比如有一天在没人值班的门岗,我们不小心碰倒了好几个别人的包裹,小树同学主动自觉的捡起来摆放整齐;比如我咳嗽不停时他给我倒水并毛手毛脚的帮我拍背;再比如他在英语试听课上一反常态的专注学习坚持半小时以上…
是夸赞行动起作用了,还是孩子本来就有这些好的品质我最近才发现?或者两者都有?
又想起海霞之前说的:看见即疗愈的开始。我想,看见也许还是自驱力的源泉。自律最开始一定来源于他律,孩子本身就具有美好的品质,如果我们善于发掘,愿意去看见、去肯定,那么他们一定会在这样的互动环境下展现良性循环,越来越好。
感谢锦丽姐发起的夸娃行动,感谢文英姐的录音和推荐,也感谢自己的成长型思维,促成了这样一个契机。
是的,这是一个契机,也可以说种下了一颗种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有若干个契机,促成我们种下一颗颗种子。至于这种子会不会长成一棵树,以及它什么时候会发芽,长得快与慢,那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它浇浇水、施施肥、除除杂草,晒晒太阳…
以及,带着祝福与接纳,看着它们按着自己的节奏,长成它们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