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的热情越来越低了,似乎也没有正当的理由。
忙?每天早上醒后分明会躺在床上划一个多小时手机,直到不得不起。懒?备课、上课、批作业,做家务,我真的算得没有灵感?这个理由听起来好像又酷又充分。
但,写作是鲜花,灵感是蝴蝶,蝴蝶可以让鲜花更美,没有了鲜花,是绝对不会有蝴蝶的。
想到卡尔维诺说过的话,大意是,写作的人应该把自己看作工匠,像面包师,像鞋匠。工匠每天得工作,一个面包师,你不能对顾客说,我今天没有灵感,所以没有面包。
如此看来,做不到定时定量输出的我,根本算不上职业面包师,充其量只能算偶尔在家烘培消遣的业余爱好者。
也许正是“业余爱好”的标签让我有了放松自己的借口,想写时就写,不想写就不写,这跟忙跟懒跟灵感都没有关系。
有段时间,我觉得每天写得有些勉强,老张也经常说我,整天写写写的有什么用啊?看看抖音追追剧,不轻松吗?可是不想写却又放不下,常常很晚了才又坐到电脑前。
“写点儿什么”其实很简单,不过是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尽量详细地描写下来,把自己的观察、情绪和理性的反思写出来,只不过有写得好和不好的区别。
始终觉得写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它可以让我在忙碌中缓慢下来,在焦躁中安静下来,在思考和书写中获得力量,而不会被洪流裹挟。
应该说,对于很多人来讲,日常书写最重要意义就是去打量活过的每一天,让自己带着一颗写作者的心沉入生活,又超越庸常,把生活中的吉光片羽转化成生命中的养料,从而让生活中不再一地鸡毛。
生活里的困惑有时一时想不清楚,但写着写着就想清楚了。因为我们常常会盯着自己的问题看,这样就把问题越看越大,对自己就会越来越否定。但通过写文,通过思考,就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转身再看自己,就发现自己那点儿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有时看自己的文字,我觉得写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重新塑造我,滋养我,让我变得更平和,也让我认可了自己,接纳了自己。
萨特说,人没有什么本质,人是不断地在成为谁。
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做成了什么事儿,而是通过做这些事儿,争取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文字的更大意义应该在于,它让我们更广阔,不仅见自己,还要见天地,见众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在文字里获得自由,隐藏自己,甚至忘掉自己。
写文两年多了,粗略地算了下,应该有50多万字了。知道自己水平有限,从来没有勇气向朋友主动提起,更没有推广过,现在有了一点微乎其微的收入,对我也算一种激励。
书写可以用数字量化,但更多的收获还在数字之外,我在属于自己的角落里认真地活着,写着,这一点不是很美好吗?
人人生而孤独,写文也是一条孤独的道路,或者说是应对孤独的方式,文字可以帮我们树立信心。
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坚持做一件小事,坚持下来了,不仅仅这件事变得容易,人在其中也会有成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点,小小的管理和自律,可以带给自己大大的做事情的信心,我可以的。
不再找什么借口了,每天都写吧,写得多了,自然也就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