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喜欢读 keso ?
先看下面这些我关注的某公众号的标题:
《滴滴确认完成55亿美元融资,国家队加持,下一步是不是该上市了?》
《时隔两年,市值重回500亿美元,京东做对了什么?》
《阿里市值创两年新高,涨幅为何如此迅速?》
上面标题取自一个公众号连续三天发的头条内容,特别有意思,动辄几亿上百亿美元,动辄上市、IPO,好像读者都是雄途伟略的战略家,指点江山,吞吐山河。但读者喜欢看这样的文章,大家都喜欢看成功者们大谈商海中的血雨腥风,大谈如何一步步击败众多对手脱颖而出,更有甚者看到激昂处仿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这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一样,拿着大把的资金在商海中博弈,九死一生进而功成身退。
而下面是 keso 老师的标题:
《可疑的“用户价值”》
《怎样圆一个生态的谎?》
《个性化资讯和用完即走》
当一个个企业家在用“用户价值”,“生态”,“个性化推荐”一系列的概念在鲸吞海量投资的时候,keso 老师的这些文章就好像人潮中的逆行者,格格不入。当然科技媒体与独立评论者的公众号不能一概而论,媒体有其受众,追逐行业的热点与爆点是一个媒体人的职业倾向,迎合读者的阅读喜好也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
但是其中所无法回避的是,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浮躁的本质。中国仿造美国,打造了“融资-创业”的模式,这两个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二的两个成功打造出这种模式的国家,资本加持,企业自然所向披靡,弱者们望风而倒。
但是,资本加持,同样也是资本挟持,企业画地圈钱,为了抓住用户,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上三滥还是下三滥?管他呢!我喜欢读 keso,因为 keso 老师的文章每每让人清醒,回归到产品本身。
举个例子,《个性化资讯和用完即走》提及了两个产品:微信与今日头条。
- 微信说:“一切以用户价值为归依,让用户用完即走”;
- 今日头条说:“我们平均用户使用时长76分钟,年均广告收入100亿”;
很有趣,我不知道这两种矛盾的逻辑谁是对的,两者如今都发展的不错,微信现在集中精力落地小程序,推出门店等一系列,让用户用完即走。今日头条在融资领域神勇难当,融资十亿美金,估值破百亿。
但我必须陈说我自己的喜好:我不喜欢今日头条。
作为产品从业人员,我刚开始不解为何一个新闻类应用有这么高的估值,假以时日就将是另一个巨头,后来自己下载试用了一个月,却为这样的产品感到可怕。主要是下面两个原因。
其一,随意出售用户信息,广告内容劣质,虚假广告横飞 ;下图是一个游戏广告,随意感受,并指出和网络小弹窗的“屠龙宝刀,点击就送”的区别。(另经常收到,"Edinburgh 人都在用"这种类似的广告未截图,因为我在爱丁堡读书,但是 Eindburgh 人是否都在用中国的这种 app 我表示强烈的怀疑)
其二,各种直击人性恶的资讯,让你慷慨的在今日头条里挥霍生命;(这里是不是暴露了兴趣……)
平均用户时长76分钟其实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正如keso老师所说,其实远没有那么多重要的资讯需要76分钟的时间来阅读,“今日头条的核心理念,就是用大量可有可无的无聊资讯(官方说法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肆意地吞噬用户的宝贵时间”。这种产品,是资本的恶果。
同样的,ofo 也是一样,其出发点无比美好,keso 老师说:“共享单车其实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但这无聊的是资本推动”,ofo 用廉价的成本,有漏洞的机械锁,装备了一大批自行车,并将之推向市场,通过低价海量来抢占市场,挤出竞争对手。但是,这些自行车给城市的规划造成了很大负担,烂摊子甩给了政府与人民,自己埋头疯狂造车,有时起身双手一摊,叹息道“中国人的素质啊!”。
其早期投资人竟然在采访的时候还洋洋自得的说:“很多人吐槽 ofo 车锁有漏洞,比如直接可以开锁,记住某辆车的密码长期占用等等,但即使这些车辆占到所有投放车辆的三分之二,ofo 仍旧是可以实现盈利的”。
“他还表示,ofo之所以纵容这种现象,是因为它不失为一种宣传措施”。这种社会责任心,后来 ofo 爆出了各种数据造假的丑闻,也就再也不奇怪了。
喜欢看 keso 也许就因为需要有人坚定告诉自己:产品需要打磨,需要将用户的体验放到第一位仍然是一件正确的事。
但愿自己以后能一切从用户出发,打磨出真正的“产品”,谨以此文为戒。
援引 keso 老师话作结:
Google说,Google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努力让其用户尽快离开自己网站的公司。
张小龙说,一个好的工具应该有一个很强的属性,就是提高效率,用完即走。
刘康说,一个好的、有效率的资讯服务,应该像一个好的、有效率的工具一样,让用户用完即走,而不是想办法黏住用户,无止境地谋杀用户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