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危险的,因为它常常伤害一个人宝贵的自尊,伤害他的自重感,并激起他强烈的反抗。由批评引起的嫉恨,只会降低他人的情感,同时你所批评的事情不会得到任何的改善,反而得到对方委屈的回应:我不知道怎样做,他才会满意。
——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全集》
过年回家,姐姐跟我抱怨,她女儿最近胖了很多。
“小孩胖点,没事。”我觉得她有点过分紧张。
“但你知道她是怎么胖起来的吗?每天晚上不吃饭,然后到了半夜11点吃夜宵。这样下去,不知胖成什么样子。”姐姐说。
我明白姐姐的忧心。别看她现在很苗条,但儿时一直深受肥胖的困扰。她不想女儿经历肥胖带来的尴尬、难堪甚至自卑。——尽管她也知道,她本不应该承受这些。
“那你是怎么跟她说的呢?”我问。
姐姐说:“我就告诉她,你不要吃夜宵,这样下去会越来越胖,一个女孩都不好好爱惜自己。”
“哦,那你女儿的反应是?”
“当我的面不吃,我不在的时候,照常吃。”姐姐有点无奈。
听完姐姐的话,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儿时的我,很少听到母亲的表扬,更多的是质问和批评。“你衣服怎么不洗干净点儿?”“整天呆在家里,也不出去玩会!”“看那么多电视,把活都给耽误了”……久而久之,我总觉得背后有双眼睛在窥视着我,来看我有没有犯她所认为的那些错。
在这个过程中,我痛苦过、也反叛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一种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生活方式,努力博取母亲的欢心,以逃过那些莫名的指责。
后来我自己独立生活后,我发现儿时养成的那些严谨生活的习惯并没有被很好地沿袭下来,我依然把房间弄得很乱,依然看电视看到三更半夜,依然宅在家里不愿出门……我并不关心良好的生活习惯带来的益处,我只知道,我终于不用再取悦他人。
有时候和朋友聊到这些时,大家都挺无奈:谁不是这样长大的呢?如果父母不管着你、教训你,指不定你变成什么样呢?
我不甘心,但好像只能接受。直到遇见了“教练”。
2,我们都有内心的、自然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它会被后天的指导所破坏。而教练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建立起觉察力、责任感和自信。——《高绩效教练》
第一次接触“教练”,是工作的时候。以前工作,都是把稿子交给领导,然后等待对方的修改和点评。而这种等待,总是备受煎熬。就好像儿时做完一件事情,等待母亲验收一样。我不知道,在哪一块,又会出现一些我意想不到的错误,然后眼看着这些错误被拎出来,在面前晃荡,来显示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愚蠢。
但那一次,情况有所不同。
领导并没有向以前一样指出我的问题或错误,而是问了我许多问题。
“您这篇稿子,想表达的主题是……”
“我想表达……但因为素材不够,所以可能体现得不充分。”
“那素材的问题,还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吗?”
……
刚开始,我并不是很习惯,甚至很怀念以前那种单刀直入的风格,告诉我哪里错了,我改哪里就行了。但当我仔细去思考那些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并没有那么难回答。而且在回答的过程中,我竟然自己发现了稿子的缺陷,还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而且在对话过程中,我感觉到对方不是只在意结果,而会倾听我工作中的纠结、困扰、迷惘和感悟。
这次,我终于不用去安慰那伤痕累累的自尊,反而多了几分自信:原来我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
就算修改起来很麻烦,我都乐此不疲,因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我要为我的选择负责。那一刻,我真的感觉是在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他人的期待。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方式叫做“教练”。
教练,就是不断地提问,不断地询问对方的感觉,全身心地倾听对方,帮助对方觉察自己,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
它相信所有人都有能力,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暂时性盲点使他无法获得这些能力。而教练的作用就是帮助别人将已拥有的能力、资源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就是说,比起这个人做了什么,做的结果,我更关注他是怎么想,他为何这么想,他的感受如何。更重要的,我相信,他一定有能力自己找到答案。这样,他不会再有被否定的感觉。而且也会更有责任感。
所以,当孩子表现欠佳时,除了指责外,你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3,“发现别人做错了事确实相当容易,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着他们把事情搞糟。这时,你就可以通过他们的错误来表明自己多么聪明。”
——《鲸鱼哲学》
关于开头提到的小侄女爱吃夜宵的问题,一天晚上,睡觉前,我跟她聊起了这个问题。受到“教练”的启发,我不再给建议,而是询问她的想法。
“妈妈给你的那些建议,就是吃夜宵会发胖,你怎么想。”
小侄女回答说:“胖了再减呗!”
“那你觉得可以怎么减?”我问。
“要少吃,还要运动。”她回答。
“这个过程你觉得怎么样?”我再问。
她想了一下,说:"还挺难的。很多好吃的都吃不了了。”
我接着问,“如果不减的话?”
小侄女若有所思:“就会一直长胖,胖了以后,穿衣服都不好看了。对身体也不好。”
"那怎么办呢?”我问。
小侄女思考了一会,说:“还是不要吃夜宵了。”
“饿了怎么办?”
“晚上多吃点,实在饿了吃点水果。”
过了很多天后,我问小侄女夜宵的事,她说,早就不吃了。
我问她怎么做到的。
“因为我自己想这么做”。她在微信中回复说。
我有点感动,想起胡因梦在其自传《生命之不可思议》的一段话:
“什么是爱的教育?尊重她,接受她,给她试错的自由,给她自己寻求答案的独立性和空间,教给她观察自己和别人的方法。但她被这个荒谬的世界熏染时,协助她找回清明的自性;当她跟着众人一起颠倒时,协助她从倒立的状态回归到正立;当她叛逆时,为她指出叛逆之中虽有某些洞察,但毕竟不是完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