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转发 2019年4月19日
有的父母可能会产生疑惑。爱少了会造成情感忽视,爱多了又怕演变成溺爱,那到底该怎么办?
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溺爱”的概念。表面上看,溺爱是一种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是一种过度的爱,你给孩子的不一定是孩子所需要的。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却忽视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
所以,溺爱,也是一种情感忽视。
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① 你妈觉得你冷
每当天气转凉,街上的孩子一个个包得像粽子似的,穿衣风格一下从夏季变成冬季,有的甚至还穿起了羽绒服。每当孩子喊热,要脱衣服时,一旁的妈妈总会告诉他,“天气冷,不能脱!小心感冒了。”
可小孩子每天活蹦乱跳的,新陈代谢很快,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衣服又不能脱,只能憋着,别提多难受了。有的因为长期捂汗,又无法散热,得了热感冒,还会被妈妈责怪:“你看,还说不冷,感冒了吧!”
于是又给添上一件衣服……
② 奶奶觉得你饿
有人说,每次去奶奶家,都感觉以后不会再饿了。
“吃多点,看你瘦的……” 是奶奶在饭桌上的常规用语。
要是你表现出丝毫拒绝,或者说吃饱了的时候。得到的回应都会是:“乱说什么,小孩子哪有这么容易饱?现在是长身体的时候,怎么还挑食?再添一碗饭,把汤喝了!”我们都知道,吃饱的感觉很好,但吃撑的感觉就很不好。在奶奶眼里,吃多点是爱,其实是一种伤害。
以上这些,看似溺爱,其实是懒惰的爱,把自己的意愿加在孩子身上。
“溺爱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他们对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视而不见,这样一来,孩子也就无法认识自我。
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它只是父母自我需求的满足,剥夺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
要关注孩子的需求,建立正确的情感连接。
其实,真正的爱并不存在“过度”一说。
如果是真爱,无论父母给孩子多少,都不会对其造成依赖、无法独立等后果,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
一个人的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大多是幼时被情感忽视造成的。所以,只要是以孩子成长需要为核心,再多的爱都不需要吝啬。
要想做到这些,父母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的附属品,他有通过自主探索,形成自我的权利。当孩子的真实需求得到满足,自然会有自我意识,变得独立、健康。
而父母能做的,只有陪伴、守护和提供情感支持。
① 看到,确认感受
当孩子产生情绪,或是表达情绪,你不能视而不见,而要去确认他的情绪。
这一确认,是真正从感情上建立联系,必须是身体对身体,心对心,而不是头脑对头脑,语言对语言。
承认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理解情绪的产生是有原因的。而不是简单地说“不要哭,要坚强”这样的话。
② 包容情绪
如果我们能作为一个大的容器去包容孩子的的情绪,接住他的眼泪,悲伤,无力,甚至是攻击。
能够共情的去理解他的情绪,承受住他的情绪带给你的焦虑,而不是抽身离开,或是攻击回去,这样,你就能看到他情绪外表下隐藏的脆弱,接纳这部分脆弱,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建设性的。
③ 探讨,支持和引导
探讨建立在理解和包容之上。
当孩子产生不良情绪,可以和他耐心谈一谈,这个过程中,不指责,不控制。
利用共情心理,更多去发现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一起去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你的鼓励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度过脆弱的阶段。
最后,是适当的引导,帮助他看清生活的本质,能够更有力量的去面对这个世界。
要记住,情感支持是关注孩子需求的正确连接方式。它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