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Rose给俱乐部开了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工作坊,好巧不巧,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讲了时间管理的内容,也比较有感触,分享一下自己这些年在时间管理领域跨过的坑。
时间管理这个概念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火起来了,它更加像是知识付费火起来以后裹挟而来的产物。仿佛一夜之间,流行起IP,流行起方法论,流行起相互比较谁的工作效率更高效、谁会更容易成功。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更多的这种知方法类的工具书、知识付费内容确实反映除了大家对于“捷径”的一种渴求。这种人性深层次的欲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发展和聚焦,以工具、帮助的方式披着外衣越来越集中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所以,你为什么需要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的作用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公平的,它在物化上其实是没办法管理的,其实,学了这么多时间管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管理。换句话说,是你感觉你的时间被管理起来了。
这样去看待时间管理,才发现,所有现在市面上的时间管理工具的一大作用都是在帮助你自己,让你用可视化的方式去看到,原来,我有把时间管理起来,我真的做了很多很多事情。说到底,更像是一个“可视化感受”的工具。
时间管理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让自己清晰的明白,deadline在哪里。都说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有些事情你总想着去做,但是如果不排上议程,你可能永远也不会去做。时间管理需要你心中有杆秤,什么事情是优先级比较高的,并在时间表上去卡位。
时间管理是什么?
市面上时间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数不胜数,APP市场上搜时间管理一堆APP;方法像是番茄工作法、三只青蛙法、四象限法等等。看得人晕头转向。也给人一种思维上的误区:啊,我真的好多东西都不懂,有些工具甚至光是要学会和运用都要好多时间。让人在原本就焦虑的思想上更加加上了枷锁。
时间管理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就好比是用菜刀还是水果刀切肉,取决于对象和你这个人,也有人水果刀使唤的比菜刀溜多了的了。
我的时间管理实践
最开始的时候我试着去用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工具,每种都学得很浅、不深,后来我发现GTD理念特别适合当时那个状态的我,我发现持续的专注用时,一次只做一件事是对我思想的一次很大冲击。原来我总想着要多线程工作,这样才能够展现你的高效,但往往结果是你干了很多事,但能完全干完并干好的不多。我把GTD理念当成我工作时信念的信条,甚至把桌面都换成了GTD流程。
它好使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又对我不管用了。不是因为工作效率不高了,而是我不开心了。成年人的专注力是非常宝贵的,我很多时候很想专注去做一件事情,但是却发现做不下去,这时候往往会被周围其他更有趣的事项给吸引,可是稍微看一下我都会有的负罪感,觉得自己没有专注。这种潜意识让我感受很差。我常常在想,是不是一定这种方式就适合我呢?
直到最近,我在《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上偶然看到了时间管理的内容,作者会在压力大、工作繁重的时刻刻意去找其他完全不想关的事情去做(不是娱乐),刻意切换自己的思考方式、释放情感压力,这样不仅能够让大脑更活跃更具有创造力,也能让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
于是,我在GTD理念又有加入了这个“切换赛道”理念,我发现这样做,能让我不再纠结,我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工作、多少时间生活,不再设置非常明显的界限,我在工作主线觉得疲惫的时候把支线留给生活、头马,然后又能马上切换回工作状态;我在生活的时候抽空去提升自己、去工作,并不会觉得自己因没有陪伴家人而苦恼。
这才是适合我的时间管理之“道”。
至于具体的方法和工具,我相当随意,有的时候用子弹笔记记录一下,有的时候用手机日历记录一下,甚至拿起一张草稿就写下来,帮助自己去梳理最近的事项并排列优先级。然后是不是去check一下,保证自己当下的关注焦点就好。
关于时间管理,我永远不会推荐大家去看什么具体的时间管理工具,因为光是弄清楚哪样的时间理念就已经够难了,因为这渗透出来的是你的人生和处世哲学,外界其实不能judge你,真正能评判的那个人只有自己,就像对你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其实对别人而言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就像是学时间管理这件事情对别人而言也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事情呢。只要你开心、没有负罪感,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