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的副标题是“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教师直面自己的心灵,学会认识自我的,这是源自心灵的指引。今天,我也带着勇气开始认识自我的心灵之旅,研读了导言——“源自心灵的教学”。感触颇深,总结如下:
一、开篇引喻,言近旨远。
“啊,别分离,亲密无间,与繁星相聚在天际。何为心,若非与繁星聚一起?与众鸟齐飞,乘风,驾云,齐归。”
导言部分首先引用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诗句,告诉我们只有自己是完整的,才有可能与他人亲密无间,也才有可能在稠人广众中,与灵魂闪光的星们,相聚在天际。什么是心?与繁星相聚在一起。因为你心明亮,他心明亮,才有可能因为发光而相聚在天际,与众鸟乘着风,驾着云,齐飞,齐归。归向何处?归向舒适自在的心灵妙境。
里尔克的隐喻提供给我们一幅自我的整体图画。在那里,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天衣无缝地互动流畅。对心灵沟通内在渴求,成为对外部联系的需求,也因此帕尔默说:“自己的心灵舒适自在,与人交往才会亲密无间”。
二、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1.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我从教二十四年,真真切切地体验过教育的快乐和痛苦。我谨遵孟子的教诲:“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我在教育生活中遇到困惑时,依然能坚守初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继续努力探寻让师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途径。以求达到《诗经》中说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让教学滋养我们的心灵。
2.作者提出了一个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的问题:“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他提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惑和问题,摆脱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学科认识不足;第二是对学生认识不足;第三是对自我认识不足。其中第三个原因是最根本的。
3.第三个原因是最根本原因的理由是:就优秀的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样重要。而且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认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不能懂得自己所教的学科。学科和学生都远离了自我的本真。但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更关注的是研究学科教材、学生和教学方法。
三、探索内心,联系外景。
教师需要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景观,这是解决教师灵魂孤独和分离问题的根本方法。具体来说,解决教师灵魂的孤独和分离问题,进行教育改革,需要探讨教育是什么、如何做和为什么做的三个问题。但这三个问题的根源是关于教师自我的追问,清晰认识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
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有三种渠道可以把握: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智能的是指思考教与学的方法;情感的是指在教与学时我们和学生感觉的方式;精神的是指我们对于芸芸众生心灵密切联系之何求的多种响应。
当智能、情感和精神凭借相互依赖成为整体时,就构成了教学的内部景观。教学要想取得成功,要关注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探索教师的内心世界。
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与世界的更真实途径的精神之旅。所以无论教师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教学中洞悉自己内心发生的事。本书立足于教师的内心世界,也不失时机地探索外部的教与学的共同体形式。
我在教育生涯中奉行“吾日三省吾身”,以求做到《易经》所说的“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但只是差强人意,还应继续努力。
四、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教学勇气”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作者却知难而进,我很钦佩作者这种勇气!作者相信“教学勇气”是优秀教学的核心,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核心。多年教学经历的我也感同身受,只是早已内化于心,缺少作者的勇气。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不失时机地探寻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
但愿通过研读“教学勇气”,能够使我们教师更充满信念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我们自己的幸福感,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帮助教育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和生机,能够曲径通幽,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