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孩子,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当孩子听话的时候,能让你甜到心都化了;可如果他们一旦不听你话,“熊起来”,变成一个小坏蛋,很少有家长能始终让自己平静,会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过后孩子一脸惊恐、嚎啕大哭,而你也会为自己的失控心存愧疚。
我们明知道吼叫不好,可是情绪上来的时候,做了情绪的奴隶,此刻的你已经不是你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不失控,让孩子平静地和我们合作呢?
今天推荐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本书选取的案例都是我们平时最为常见的场景,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心应手,学会与孩子沟通,把和孩子的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
一: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我们先来看一个熟悉的例子:我就要
孩子:妈妈。我想吃蛋糕。
妈妈:家里正好没有了,吃点饼干吧。
孩子:不,饼干太硬,我就要吃蛋糕。
妈妈:不是和你说没有吗,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赶紧吃,要不你就饿着。
孩子:哇,你根本不爱我……,我要找姥姥。
故事的结果是:姥姥带着孩子买了蛋糕,孩子当着你的面一边吃蛋糕一边向你示威。
你的心里话:这孩子就是不听话,为难大人,没有蛋糕饼干还不行吗,哎,姥姥也真是的,这么惯下去以后怎么办呢?
问题的根源——你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着直接关系,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被否定,他们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用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你也许会有疑问:孩子的感受是错的怎么办?不应该教育孩子吗?那这样还要不要树立规矩了?作者告诉大家,感受是不分对错的,每个人都有感受,包括孩子;每个人也都需要大家去理解金额尊重他的感受,包括孩子。所以孩子不仅需要爸爸妈妈给予生存条件和安全感的爱,还需要来自尊重、关心、理解的爱。
你觉得孩子的选择是错误的,可孩子并不一定知道这么做是有问题的;有时候他即使知道自己做法有问题,也会因为你的态度而选择对抗。作为家长,你应该需要知道如何让孩子能开心地知晓一个道理,并接受你的建议。
对于孩子无理要求的建议
1.全神贯注地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比如:“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此刻的感受。比如:这件事让你很灰心。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而不是用逻辑上的解释。比如: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那么如何在生活当中如何使用以上建议呢?我们拿上面的“吃蛋糕”的故事举例。
孩子:妈妈。我想吃蛋糕。
妈妈:蛋糕软软甜甜的,宝宝喜欢吃蛋糕,家里现在没蛋糕是不是让你不开心了?(尝试体会孩子的感受)
孩子:嗯,我就是想吃蛋糕。(态度软化了)
妈妈:嗯,妈妈真希望马上能给变出一个像屋子一样大的水果蛋糕来,好香好甜呀!(闭上眼睛,做享受状)
孩子:嗯,那样就太好了,对了,能不能让姥姥陪我去买蛋糕吃?(是商量而不是命令)
妈妈:宝宝,现在是吃饭时间,姥姥也要吃饭,要买了蛋糕回来你两都饿坏了,……,这样好不好,妈妈这有好吃的曲奇饼干,都是你喜欢的小熊、小狗……
孩子:那就吃饼干吧。
和孩子沟通的关键是:照顾孩子的感受、感觉、feeling,而不是给建议,更不是评价,甚至指责。
二、鼓励孩子和我们合作
书中给出了5个建议,这与我上次写的只需4步,教会你非暴力沟通!体会孩子的感受,询问孩子的需求,这些技巧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三、代替惩罚的方法
惩罚并不是体罚,也包括不理孩子、威胁孩子、语言暴力、肢体暴力等。惩罚在短期内似乎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孩子可能因为害怕变得配合起来,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惩罚实际上不仅给孩子带来了许多负面情绪,而且孩子会有两个反应:一是他们在惩罚时仇恨家长,一心想着如何报复;二是他们觉得自己做的很差劲,充满罪恶感和自恋,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无论如何,惩罚都在剥夺孩子在犯错中反省自己错误行为的机会,而反省才是教育意义的所在。
那么当孩子犯错误了,我们就应该听之任之吗?答案显然不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你要给孩子直接惩罚,而不是间接惩罚。直接惩罚,也叫自然惩罚,让孩子承受自己做错事带来的后果;间接惩罚,惩罚和错事没有直接的联系,孩子犯错了就要承担未知的后果,会造成孩子不安、担忧的心理增加,容易在下次犯错时激发孩子的撒谎行为。
比如:孩子没有按时回来吃饭,晚上的动画片就不准看了,这就是间接惩罚。孩子没有按时回来吃饭,回来后就没有晚饭吃了,这就是直接惩罚。
再比如:孩子打碎了妈妈心爱的杯子了,要负责收拾杯子残渣以及获取妈妈的原谅,也是直接惩罚。
每一次犯错都是孩子进步学习的机会。把惩罚换成承担错误后果,可以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带来的麻烦,也可以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先分享书中的前三部分,后三部分,下次分享,也欢迎你持续关注,最后祝您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