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自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工作经历,故事生动、细节感人,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总书记客观清醒、立足长远的战略思维,求真务实、从严治吏的领导作风,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真挚情怀,功成不必在我的广阔胸襟使我深受鼓舞和震撼。
一、深刻领悟总“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的人民情怀。 1988年7月初到8月初,总书记刚到宁德的头一个月,就把宁德的9个县全部都走遍了,同时也走进了宁德的3个贫困乡,并帮助乡亲们一一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三进下党乡”就是一段很艰苦的经历:从宁德地委到下党,要换几种走法,先是乘汽车到寿宁县城,后乘军用吉普到岔头坂,然后沿着山路还要走2个多小时方可到达。总书记三次进到下党乡,帮助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基本住宿、通水、通电、通路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总书记把实践中的积累归纳形成了“四下基层”理念。我们如今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要“更上一层楼”,就要把“四下基层”作为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日常习惯,让理论研究深入民心、让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让信访接待纾解民困,让一线解体治疗顽疾,切实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
二、认真学习“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奋斗韧劲。宁德发展之变,变在精气神。总书记在宁德调研期间,看到闽东真正的问题在于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客观条件制约,发现了闽东地区“老、少、边、岛、穷”的现状。总书记在调研中还发现,宁德的贫困意识严重,言必称贫,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安贫乐道、“穷自在”的观念,存在怨天尤人、“等靠要”的思想,也存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心理,内生动力不足,面对机遇又不敢闯,思想和行动都困在家门口。面对闽东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以一种前仆后继、敢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品格,接续奋斗,展现出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而闽东的干部九十年代存在的三种思想问题,如今在兴宁仍能找到缩影,如今兴宁的发展在梅州各县区中处于靠后的位置,部分干部仍存在躺平问题,作为组织部门的领导干部,下来将把增强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贯穿干部培训全过程,切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开展专题谈心谈话,坚持在重点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积极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过硬的干部队伍推动兴宁苏区高质量发展。
三、积极发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品德。总书记指出“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学习老干部就是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在采访实录中,老同志也反复谈到,总书记当年经常深入老干部中,与老干部聊天,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典型表现就是,总书记每次到闽东调研都要叫前宁德地委书记吕居永一起去,认真听取他的意见建议,充分体现了对老书记的一种尊重。我们组织部门下来也将认真落实总书记的要求,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推动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在老干部群体中走深走实,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为推动兴宁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落实好老同志的各项政治、生活待遇,做到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切实解决好老同志的实际困难,以更优服务推动兴宁老干部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