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真的吗?
不错的,节气一晃就到了春耕大忙时间。田间地头,躬身锄地农民不时映入眼帘,一锄、一铲、一抠,看似慢条斯理,不紧不慢,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他们先翻地,然后平地,最后起垄,或点撒玉米,或播种花生,或轻压细敷辣椒,总之,有的是盼头。
我的重拾锄头时光,在相隔二十年以后的今天,真正回归了。找两块地,买两个锄头,利用课余课外时间,拔草、翻地,种下一片绿色,“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物有所值呀!
有人说:你多年不参加劳作了,何苦为难自己呢?也有人说:凭你夫妻那点工资,足够买这买那,还在乎这点青菜豆腐钱吗?更有人说:你想要与人争土地去种吗?还不如出租,得点租金,地不荒身不累,乐的清闲!
苦了乐了,自己出汗自己懂得了。苦乐年华似水无痕,人生一世难得一搏。君不见,同样年纪的人,有的有房有车,衣食无忧,有的老婆都娶不起啊单身一个,有的早早离世没留下任何拿的出手的事业。由此,什么样的人生值得尊重?
社会转型了,务农不再是农民唯一产业,你可以进城打工,可以赶圩贩卖商品,可以边打理土地边顺便做点特色产业,甚至还可以做二老板搞马蹄承包生意、鱼塘养殖、竹鼠养殖,不一致的追求带来或多或少的纸币。
国家一直重视农业,每年下发一号文件发布有关政策,推进产业发展,大型占用耕地项目严格抓紧审批关,鼓励支持肥力土层迁移工程,加大田地财政补贴力度,几重迹象表明:无农不稳。
老婆说:利用业余时间,做一点自留地产业,一是吃得放心,二是充实自己课外生活。母亲说:你的课余时间多,就用接孩子前一个钟去料理料理,就可以的了。
我觉得:做做体力劳动,可以缓解一下自己,丰富自己的业余时间,同时增加生产知识,又可以体验体验劳动带给人的苦与乐,也是一种下乡采风活动。
是的,两三个千米路程,一个钟左右劳动,换来的是一地新翻的暗黑土地,一块块,一垄垄,纵横交错,流下的是汗水,带来的是满满的希望,生活有了盼头,其乐无穷。
课外活动,花一点时间指导文学社同学习作,一周一文,有鼓励有眉批总评,以学生习作为主,出版文学社月刊,向市县媒体推荐优秀作品。每当领到稿费和样刊,像昨天,就有一种成就感,甜丝丝的。
这个不被人看好,“这种学生你想搞出成绩来,那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合作老师却没有放弃,没有名利没有止步不前,一心一意只为了挖掘潜能,坚守爱好,我相信若干年以后他们会为今天的努力感到欣慰的!
教育是一个系统问题,对待学生是这样,其实,家庭教育同样需要引导、扶正、推力。
玩耍是儿童天性,放学一回到家,儿子丢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找点吃的东西,接着到外面与伙伴疯玩,许多时候爸妈喊了半天,没有听见,以至于喊的人都有点出离愤怒——以为孩子故意不回。
教育他们需要策略。良好习惯就好比土地上的庄稼,精耕细作下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那是表象,持续不断的给力才是本质。
教无定法,但有一点检查那是需要的,即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毫无疑问是首要任务。
必须配合老师认真落实。此外,家庭作业有部置,有检查,有总结。
结合家庭实际和孩子学习情况,鼓励孩子多静心阅读,遇到好的句子,及时做下笔记。订立一个美文佳句抄本。这些都是良好习惯,需要家人不断的给力。
一份付出,一份责任,一份坚守,孩子像地里的花生玉米蚕豆逐渐成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