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过后,有博士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陆续离开某企业,听到这些消息,我为这个企业生出些许担忧来。
中国人自古忧患意识就强,盛时常做衰时想是一个人或者组织的基本思维。这么个高科技企业,如果现在不为十年、二十年后储备人才,“将来一有艰巨,必有乏才之患。”
在我看来,像这样的企业,拥有一批学贯中西、视野开阔、技术一流的拔尖人才才是事业有成、傲视群雄的根基。一个世界一流的企业多是高端人才支撑起来的。
企业身处内陆,同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同行同台角逐,显然在人才的争夺上不占上风。如若不在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上下一番功夫,会为将来事业的发展埋下隐患。
此时,管理层强烈的事业心、担当精神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身居要职,自然要为事业发展考量。人立于天地,仅数十年而已,有一份可以奉献才华的事业,为何不酣畅淋漓的尽情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呢。“为天地立心”多么高尚之事。
本人没有阔过,理解不了阔了之后人的视野、精神境界和胸怀。不过,有一个人发达之后,为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力,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一生对人才非常重视,他说:“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企业难道不是这样吗,要办大事,必须用可用之人。
曾国藩的人才实践,第一步是求才。他寻找人才,就如同饿鹰扑食,贪商求利。行军打仗,每至一地必贴出招贤纳士告示,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幕府之盛,自古罕见,求才之城,罕有其匹。
第二步是观察。每有人才来投效者,曾国藩先发给少量薪资以安其心,然后亲自接见,认真面试。还要试之以事,验之以效。
第三步是培养。曾国藩认为,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他的教育方式如:定期考试,个别谈话等,因人施教。
第四步是使用。量才之后,放心大胆使用,积极推荐人才到更好的岗位上去发展,很多人才看到有奔头,纷纷投奔而来。不像左宗棠把人才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生怕为别人所用。
现代的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人才环境更复杂。只要一心为公,用心去做,总会有方法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