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licky
《暗时间》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作者刘未鹏是个目前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的技术大牛,对心理学也很有研究。最初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看的,看完后觉得不错我又推荐给了很多朋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看的书,近期又看了一次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觉得里面所提倡的一些理念在团队沟通协作中也很受用。
暗时间
暗时间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本书最精华的部分。
什么是暗时间?刘未鹏说:
“看书记住的只是记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其实思维时间我们应该也是有意识到的,尤其是做设计的同学,如果需求方在那里催,怎么这么个小图还没有做好的时候,设计同学心中就会有万千草泥马在奔腾,特别想喷回去:创意不需要思考的吗?思考不需要时间的吗?
但是思维时间是可以和做其他事情重合的,这个却是被我们大部分人忽略的,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都是大脑一片空白的状态。我记得女博士刘瑜说“喜欢看韩剧的人,主要还是喜欢大脑不用思考的状态。“暗时间的概念一方面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一方面告诉我们思考时间的可重叠性。
从这个暗时间角度考虑,同样每天上班8小时,可能有些人实际贡献给工作的时间是10小时,有的人却还不到6小时。
切换时间
因为作者本来就是程序员,所以介绍这个概念的时候直接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切入。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我自己就是一个切换时间很长的人,每次从一件事情拔出来投入到另外一件事情中去,并不是无缝切换,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让自己专注到下一件事情中去。哪怕是从A事件到B再回到A事件,也还是需要一段时间努力去集中精力,去激活相关的知识和状态。所以如果我正好在一件事情中状态很好的情况下,也会非常讨厌被打扰。
如果练就了快速进入状态的能力,那么就可以缩短切换时间,这也是想要充分利用暗时间的必要前提。
同时处理任务其实并不存在,我们不过是停止一个任务而去进行下一个,这样的切换很费时间和脑力,得不偿失,对于重要的事情,用大块时间去做,并且练就抗干扰的能力。
小的时候我们经常用”一边...一边“的句型造句,其实两件事情一起做的情况只存在于其中一件事是不需要思考的,如果需要思考的话,大脑就得反复切换,效率很低。我们平常的工作,最好是有个明确的to-do lists,然后专注去做一件事情,做完一个再接着下一个,这样会很有成就感,效率也是最高的。如果经常想到哪个就做哪个,别人临时来了需求又去解决这个需求,最后只会任务没完成,心里也一团糟。
思考,使人免于焦虑
现在的人很容易焦虑,我自己也是。看着一大堆想看的书没看会焦虑;打开微信,看到一大堆的消息未读也会焦虑;一个新产品上线,还没有细想营销方案,就被领导叫去讨论,也会特别焦虑。”思考,使人免于焦虑“这句话像夏天里的一瓶冰可乐一样,让我不再心烦意乱。
- 思考,让自己专注于当下,专注于一件事,这样就不会被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打扰思维。
- 思考,让自己对即将要去处理的事情成竹于心。即使不知道解决方案,也知道问题在哪里,快速找到主要突破口。
工作中难免会有一些让自己焦虑的事情,应该养成思考的习惯,带着问题思考,带着思考的结果参与讨论。所以我一直觉得即时沟通工具虽然能实现快捷沟通,但却是效率的杀手,效率不只需要快,更需要质量和深度,论坛式的讨论能让你在发内容之前多思考一下。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和备忘
《暗时间》里说: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
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但是我们不能记住具体的知识,但是会有个大概的印象或者会蹦出几个关键字,这就需要我们有经常记录的习惯。从小老师就和我们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学到的知识认为有用的,就记下来做好分类,这样方便快速搜索查找。
刘未鹏非常鼓励写这个动作。因为他说,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是对思维的缓存,是与自己的对话,是与别人的交流,有时语言本身也会思考,让你不由自主地去完善它。思考因为没有载体,也许是无序的,但是写确实需要强逻辑,需要深度思考的。写的这个过程中,你得再一次组合思考的结果,还要考虑你的东西写出来别人是否能够理解,用什么样的视角、措辞、结构才能最达意。
《暗时间》里还介绍一种看书的方法,就是带着要去给别人介绍这本书的目的去看书。我去尝试过,发现这么去尝试的时候,自己忍不住就会去记,去尝试画出思维导图,尤其是在有些内容还看不太懂的情况下。
关于记录和书写,我觉得个人学习知识如此,企业也是一样的。很多人说自己公司里沟通基本靠吼,建个QQ群就可以满足全部的沟通需求了。IM的沟通和口头一样快捷,却都属于浅层思考的沟通。作为企业,更需要员工深入思考,多积累有价值的内容。
《暗时间》带给我们最多的其实并不是实际可以马上应用的方法,主要还是在思维领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平常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换一种新的方式去做,就有可能会更加高效。
书里介绍的很多习惯,比如学会思考、快速专注、养成书写的习惯、经常复习等等,也许比较难去快速学会,但是只要在对的方向走,心怀学会好方法后结果的美好期待,坚持久了它就成为你习惯的一部分了。最后,喝一口刘老师的鸡汤吧: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