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一生,守着一颗仁心。以此来照亮世间,照亮世人那麻木不仁的心。而此时的世界仍然黑暗,但在这混沌黑暗的世界中,已有些许火种,发出些许微弱的火光,使天下逐渐恢复明亮。
那么夫子这一生,做出的这些所有的努力,是否成功照亮了这个世间呢?夫子的仁心与思想,又对后世有何影响呢?
夫子出身低微,父母结合不合礼法,并且父母早亡,父亲于夫子三岁之时,便离世而去,母亲也在夫子十七岁时卒。自此夫子失去了父母的庇护,从此流离失所。所以夫子是在同龄人的嘲笑声中长大的,但这却没有影响夫子的成长,反而使他能更加看透人心。于是夫子十有五而志于学,立誓要改变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上,人们混沌的内心。
夫子此时并不知道这个决定将给他带来多大的痛苦与挣扎,也并不知道因为他的这个决定将给后世带来多大的光辉。所以孔子决定踏上他理想的第一步,出仕。
孔子终于踏上了鲁国的政坛,虽然他只是一个小官,但对于当时的他而言,已经很好了。毕竟孔子出仕之前,父母双亡,到处流浪,到哪儿都被人嘲笑,鄙视、不认可。所以孔子此时能有一个官位,已属不易。而孔子此时也安分守己,在仕途上拼搏着。但渐渐的,孔子发现,他无法在鲁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为鲁国此时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国君甚至被权臣逐出鲁国。所以孔子毅然决定离开鲁国,去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去找一个更适合的国家。就此,孔子的周游列国之旅,拉开了序幕。
而孔子首先来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十分欣赏孔子。于是孔子向景公推出自己的治国方略。虽然此时他的治国思想,还未完全成熟,但他已经守住了一颗仁心。
但孔子在齐国推行思想推行的并不顺利,因为他受到了齐国宰相晏婴的反对。晏婴没有真正体会到孔子所传播的礼乐制度的背后是什么东西,且对儒家学者的印象并不好,所以不仅把孔子也列为了那一类人,还认为孔子的治国方略完全行不通。从此孔子失去了齐国国君的信任,完全没有可能在齐国实现自己的志向了。所以他离开了齐国。
而孔子此时已经初尝推行仁政之苦,但此时的挫折并不能算是艰难,他很快将会体验到更艰难,更痛苦的事情。他将受到世人的排斥,自己的内心也会动摇。而孔子也会如丧家之犬一般,漂泊不定。但孔子也将在一次次的磨难中,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选择。
孔子从齐国返回了鲁国,成功再次走入了鲁国的政坛,而这次对于孔子而言,可能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次从政。他一步步走入了鲁国的政治中心,成为了大司寇。而他此时已具有了成熟的治国方略,所以鲁国在他的治理下,欣欣向荣,日益强大,甚至使当时十分强大的齐国感到了威胁。而孔子知道鲁国最大的问题是出在臣子与国君的权利分配上。在鲁国,臣子的权力远大于国君。而当时鲁国三个权力最大的臣子,就是三桓。所以孔子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堕三都计划,意思就是把三家大臣的老巢收回,从而削减那三个权臣家族的权力。前两个大臣都很配合,但在最后一桓那里,却遇到了强烈的抵抗。就此,孔子堕三都计划,功败垂成。于是孔子再次去鲁。
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一次他的旅程非常艰难。没有国君愿意接受他的思想,百姓也不能理解孔子的选择。孔子如丧家之犬般在各国之间传播和游荡,只是为了追寻他的理想。在这段艰难的流浪期间,孔子与他的学生,更是遭遇了陈蔡绝粮危机。这对于孔子而言,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饥饿问题,更是对孔子心理的考验。与此同时,孔子也受到了弟子的质疑,虽然他们并不是质疑孔子的思想,也不是质疑他的意志,只是在质疑孔子推行仁政的做法。但这样的质疑,同样也对孔子产生了一些影响。但其实这些,都是在验证孔子是否有坚定的意志,愿意坚持走下去,照亮下去。
但对孔子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他的学生对他的质疑,真正让孔子动摇和挣扎的,是一批隐士对他的反对。隐士们认为,天下无道久矣,而这种现状是没有人可以改变的,所以他们认为孔子没必要再去做这种无谓的努力和挣扎。他们曾经都有过抱负,但是在现实的面前他们屈服了。所以他们不再努力,放弃了自己的抱负与理想,归隐田林。
而孔子能理解这些人的选择,但理解不意味着认同。本身在乱世之中,像孔子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孔子并不认同这些隐士的观点,他依然要坚持下去,追寻下去。他不会放弃他的理想。哪怕这些隐士说的很多都是对的,这个时代的现状确实难以改变,但难以改变,难道就不改变了吗?当然不是,难以改变也要改变。虽然十分艰难,但孔子依然要做这个领头人。这个,一点都不风光,却责任重大的领头人。
而孔子就在这个追寻自己理想的路上,不断地被一次次洗礼着、磨练着。但他身上的光,从来没有熄灭。虽然他的治国方略,与处世的方式,都在不断地改变、不断地进步。但他的内心,与他的理想,从来就没有变过。孔子是坚定的,他屹立不倒。同时他也一直在不断地在播撒火种。他不再只拥有自己的光亮,他同样也拥有了天下的光亮。
在当时那样一个黑暗混沌的时代中,所有人都是睡着的,他们混沌着。但孔子却是醒着的。他极力想唤醒人们混沌的内心。但却被人们所排斥,人们不能理解他。但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放弃。他依然举着仁心的火把,想要提前照亮世间。使人们的内心不再麻木,让仁心的火把,在每个人心中熊熊燃烧。
但孔子却发现,在他追寻理想的途中,他不断地想要前进,却总是举步维艰。没有人愿意接受孔子递来的仁心之火。因为他们不理解孔子,他们也不相信孔子的道。于是夫子艰难且孤独的举着仁心之火前行。虽然天下人一次次抢过夫子手中的火把,狠狠的摔在地上。他也没有过一句怨言。他只是默默地捡起火把,继续前进。
所幸天下终于有人能真正理解夫子,也有人能真正相信夫子的道。从此,漫漫长路中,夫子不再是孤独一人。
夫子一生,始终在前进,从未停止。所以一次次跌倒,但又重新站起。但是肉体终究是要消逝的。夫子临死之时,不甘与遗憾扑面而来。理解夫子之人已死,世间再无知夫子者。
夫子死,长夜依然黑暗。多数人依然未醒,世间看似毫无改变。夫子之仁火似已消逝。却不知夫子之仁火已就此埋下,星星之火终将燎原,夫子之火也从未消逝。世间终将亮起,长夜终将结束。
夫子之星火,终将燎原。夫子之道,仁也。夫子的道,也终将流芳百世。夫子之仁心,终将使后世灯火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