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有了停歇,又有点惰性迟迟拖延不想写,见了别人文字的轻松,自己写的则显得沉重,不仅仅是话题原因,而若可以将沉重的话题描述成轻松的模样,这得需要我继续磨练,现在的我就是最初未雕刻模样,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然后就在我笔下了。
门诊,60多岁,男性,稍臃肿身材,蓝白横条纹,笑着,“医生,我没挂号,只是想咨询下你,可以吗?”
“嗯,可以,您说。”
“我母亲,90多岁了,之前中风床上躺了6年了,平时都有点吼喘,只是最近发现她吼喘更厉害了,主要是发现她肚子有个鼓出来的包,我们担心会不会是癌症,想咨询要做什么检查,要不要住院,要住哪个科,想明确以后决定下一步是治疗还是回家。”
“嗯,根据您刚才描述的情况,90多岁老年女性,卧床6年,吼喘厉害,估计肺上感染比较重,腹部据您描述有包块凸出,但是没看到病人没办法评判,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胸腹部CT明确,门诊检查每个都需排队,卧床的90多岁老人来回会比较折腾,看您意见,若要确诊,最好是住院综合检查,根据情况邀请相关科室评估病情,最后再给您意见。”
“嗯,我知道了,我先打电话问问其他家属意见,再给您回复哈。”
“医生,决定了,要住院,住院流程是什么样的?我先跑一遍,明天早上把母亲带过来,直接带到病房,这样方便点,免得折腾。”
……
当时只是觉得这就是个普通家属而已,和大多数人一样,为了确诊,来医院,心里安慰尽力了,有了放弃的理由。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没有好与不好,没有对与错,毕竟很多事情是没有设定标准答案的。
第二天,告知收病人,去看,哦,昨天开的入院卡。
93岁的老人,瘦削的身体,坐在轮椅上,双下肢侧屈,伸展受限。抱到床上,开始解大便,儿子旁边微笑着耐心等待,然后微笑着耐心收拾。
问病史,说老人意识不清楚,儿子也都不认识,有时候会骂脏话,医生你多担待,别介意。
查体,老人不配合,用手紧紧抓挠阻止,肺部湿啰音,哮鸣音,腹部膨隆,腹壁水肿,未扪及明显肿块。
儿子说,母亲有9个子女,他是大儿子,年纪小点的还在上班,还要照顾家里,他和二弟退休了,就重点来照顾老母亲了。
母亲6年前突发脑梗死,偏瘫了。慢慢恢复,每天坚持慢慢扶着她行走锻炼。
只是还是不小心摔了,髋关节骨折了。
那时母亲87岁了,卧床,不识人。儿女商量决定还是得医治,坚持花了大笔医疗费用施行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她就这样,还是卧床了。
卧床的并发症当然多了。每天吃的药有一堆,有些是咨询医生开的,有些是药店各种药试过以后觉得效果好的,都是像小孩一样哄着她,说不吃药就要打针了,乖,好好吃。肺上的吼喘问题就这样控制着。
褥疮一个又一个,尝试了多种方法,每天换药,红外线烤灯照射,几个月后也居然好了,只是会反复。
尿路感然也严重,下半身红肿,米白色浑浊小便,药店买药,每天用药熏洗擦拭,竟然小便色清了。
每天的日常安排很规律。母亲晚上折腾不怎么睡觉,早上给她冲好麦片牛奶或是米糊、蛋白粉,满满的大碗,甚至超出常人饭量。
吃完母亲便开始补觉,睡到中午醒了,已提前做好了午饭,计算好的饭量,精心搭配好的菜。 饭后,必备各种压榨新鲜果汁,按着时间定点加餐。
然后轮椅推着母亲到外面散散步,晒晒太阳。
母亲却老是会问他,你是谁?你是邻居?他总是一遍遍笑着回应,妈,我是你儿子呀。
查房,老人就问:谁来啦?你是我家邻居?儿子就说:是医生,医生来看你啦。
问句:婆婆昨晚睡好没? 老人:我今天高兴得很,高兴,你是哪个,你在写什么。
儿子在旁边笑着说,母亲眼睛好得很,她都看得见,有时候又灵醒点,有时候又都不认识了。
幸好结果是好的,没有癌症,治疗后,病情平稳了,老人也要出院了。
祝福老人,祝福他们一家人。临床中看了太多,也同大多数人接受了久病床头无孝子。这次才发现,原来只要有爱,只要有心,现实中真的就可以做到数年如一日,照顾如初。
因为爱,没有放弃… 因为爱,没有懈怠… 因为爱,没有嫌弃…只要有爱,只要有心,真的可以做到,并没有想象中的不可能,真的给我做了很好的示范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