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期盼成功,那么成功有没有密码?成功的密码在哪里?许多人把目光投到了成功企业和成功人士身上,机场书吧、街角报亭卖的最火就是解剖那些成功企业的《Facebook效应》和《惠普之道》的书籍,以及成功人士的自传,如《卡内基自传》、《福特传》、《李嘉诚自传》和《任正非管理日志》等,以期从中发现成功密码。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尤其激烈,坦克飞机大炮损毁比例非常高,美国空军准备加强飞机的防护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于是对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进行研究,数据表明: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军方于是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你是不是也这么认为的?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说明你尚未掌握成功密码。当时参与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Wald)结论是“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并且指出统计的样本均为平安返回的轰炸机,说明被多次击中机翼的飞机能够安全返航的机率比较大,并非是机尾不易被击中,而是机尾被击中的飞机早已无法返航。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这个故事被后人用一个词语概括--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俗话“死人不会说话”很好地解释了这种偏差的重要成因。当我们分析问题所依赖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来自“显著的信息”,较少利用“不显著的信息”甚至彻底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到的结论与事实情况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
幸存者偏差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流传甚广的“读书无用论”,列举出了“玻璃大王曹德旺初中学历”、“李子柒小学学历”等成功信息,再辅以身边鲜活的例子来说明,张三家孩子读书用功,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李四家孩子初中毕业现在开了一个很大的厂子,于是得出“上学没有用处”,“读书无用”的结论。如果你明白了幸存者偏差所蕴含的道理,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低学历成功者只是个例,广大低学历又没成功的人成为了“沉默的信息”。《国际金融报》的记者曾对中国A股500名上市公司的高管的教育程度做了个分析和调查,最后发现,84%拥有高学历,48%毕业于985学校。网络上流传的一张聚餐照,一桌身价5000多亿人民币的互联网大佬们,学历也是不容小觑,多数为名校毕业。看到这儿还认为“读书无用论”吗?
在投资理财类电视节目中,我们经常看到取得成功的投资者谈论其投资经验和方法,但观众往往会忽略了一个事实:采用同样经验和方法而投资失败的人是没有机会上电视的。投资成功者出书出名,失败者将默默无闻,导致电视上大量专家在传经布道、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投资成功学类的书籍,可能会让观众或读者高估了通过投资获得成功的概率。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了解幸存者偏差,不仅要关注幸存者即成功企业或成功人士,汲取他们身上奋进的力量,更要看到失败企业和失败者,不断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不要片面地只读介绍成功企业和成功者的书,那会让你陷入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往往会让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避免陷入“幸存者偏差”呢?首先是要大数据观念,特别获得的数据或信息大多为别人想给你看的,将你向他所期待的方向引导,我们需要方方面面地收集数据,然后利用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正确地看待事物。其次是要建立“概率论”思维,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一个事物的表现会趋于平均水平,即“均值回归”,在做判断的时候应该避免盯着某些“小概率事件”不放,而要从更全局、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再次是要避免陷入“简单逻辑”,人的大脑喜欢按照简单、省力的方式来运作,“简单逻辑”有一定的好处,但有时候也可能会让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妨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少一些直觉判断,多一些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