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黄金中有如许的孤独。
众多的夜晚,那月亮不是先人亚当
望见的月亮。在漫长的岁月里
守夜的人们已用古老的悲哀
将她填满。
看她,她是你的明镜。
--博尔赫斯
月亮,一个纯粹的天体,月升日落,周而复始,千万年未曾在夜晚缺席。月本无光,它像一块镜子,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将这明亮到刺眼的光线柔焦虚化投向地球。它平静的注视众生,照亮夜晚隐匿的福祸善恶。
在符号学中,月亮作为一个美的意象,在东方和西方有很多共同的含义。比如爱情、女性美、生育和收获。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趁着中秋节的光景,我来讲一讲那些凝固在画里的月亮。
(第聂伯河上的月夜,Arkhip Ivanovich Kuindzhi,1880年,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神话中的月亮
在罗马神话中,狄安娜是宙斯之女,月之力的象征。她美丽,多情,同时又暴烈无常。她既是丰产与孕育之神,又给人间带来瘟疫与死亡。
(狄安娜出浴,Francois Boucher,1742年,卢浮宫)
十八世纪的法国巴黎,奢华浪漫的洛可可风靡一时布歇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位。布歇醉心于描绘女性之美,他笔下的月亮女神有着丰腴莹润的躯体,白嫩娇艳的足尖,奶油肌理的玫瑰色肌肤和精细质感的棕黄小卷发,额顶一个小小的银色弯月头饰昭显着她的身份。
洛可可风格常将神话中的人物世俗化,乍看上去,女神俨然是一副上流社会沙龙贵妇的模样,但她的确又与凡人是那么不同。布歇用银白色的调子绘制全幅,在狄安娜的周身营造出和谐的明亮光晕,使得整幅画面犹如月夜之静美。女神面色红润,表情祥和的坐在一块蓝色长巾上,这不就是某月十五的晚上,一轮满月挂在墨蓝夜空中,平静洒下一地月光。
月亮女神象征着生殖孕育,所以她同自然密不可分。她是狩猎之神,也昭示着丰收。英语中的harvest moon 特指的便是秋分前后,收获季节的满月。无独有偶,《周礼》记载,早在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的习俗。我国古代的人民也将月亮视为丰收的象征,会在在秋季丰收的季节,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祭司月亮。祈祷和感谢月神与土地神的眷顾。
(嫦娥执桂图,明唐寅,1250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在与西方遥遥相望的古代中国,月神毫无疑问便是广寒宫玉兔为伴的月宫仙子嫦娥。图为唐寅所绘。唐寅的侍女画法,一般分为两种,要么线条细劲妍丽。要么笔墨流动潇洒。这幅画则两种结合,用工细的笔触描绘脸,手和前胸。衣裙披肩则以淡墨飘过。画家还用白色晕染仙子面容,这样的笔法使她如月色清凝皎洁,衣着素丽,仿佛走在云端,姿态端庄,步步生莲。她的面上似乎带有一丝期盼的神情,可人人皆知月宫寒凉,千万年仅有两人,一树,一兔。也许嫦娥并不是在期望某人的到来,她只不过是羡艳地望向人间,那傍晚时刻升起的袅袅炊烟。
爱的象征与女性之美
月亮常常被当作爱情的象征,阿弗洛狄忒与月下老人同为爱神,《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相识离别,也是伴随着月亮的阴晴圆缺。同时月亮又是女性化的。《诗经・陈风・月出》有言,“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波德莱尔在《月之愁》中也写到:“今夜,月亮进入无限慵懒的梦中, 像在重叠的垫褥上躺着的美人。”拥有皎洁月光的夜晚在诗人和画家的笔下,总是属于情人和美人。
(月夜,克拉姆斯柯依,1880年,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这幅抒情诗一般的月夜恰恰融合了这两点。一个有月亮的夜晚,美丽的白裙少女独自一人静静倚坐在花园的椅子上。幽邃的菩提树,漂浮的睡莲和菖蒲,细碎的银白闪光像星星弥漫在空气里。远处的光似是神迹,也似少女所处的仙境之门。她在想什么?她是在想爱慕的情人吗?或者仅仅只在凝视草地上的月光?莫非她就是这月夜静美的化身。既已传递了美的感受,问题的答案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浣月图轴,五代,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古代的女子有拜月的风尚,她们祈祷拥有如月容颜和美满姻缘。在这幅五代年间的仕女拜月图中,一轮明月高悬天边,苍松矫健。梧桐与芭蕉,芙蓉与雏菊,映衬着取水涤珠的华服女子,虔诚又庄严。
西方语境中的非理性色彩
在西方语境中 ,月亮因其圆缺盈亏的特性,常常带有非理性的色彩。
日神原则一贯是被认为是正义,理性和秩序。这是来源于太阳神阿波罗。月亮作为与太阳相对的星体,作为其虚妄的、非理性的映射,不可避免沾染一丝酒神迷狂。
(夏夜,Winslow Homer, 1890年,奥赛美术馆)
这幅夏夜是我很喜欢的一幅画。一位抱着孩童的妇女站在海边。同样不见月亮的踪影,画家仅用肖似奶油的,纯净的白描绘海面上的月光。灰色笔触之间,这月光如同美人鱼周身的泡沫,美丽,柔情,难以触摸。月亮仅靠太阳的光线折射光芒,所以月光是冷艳的、奇异的虚幻之光。散射光影迷离斑驳,礁石上似有几个模糊的人影。看不清晰,也无需清晰,因为这幅画仅是一幅梦幻曲而已。
除却虚拟的美丽之外,月亮还带有一份奇异和无常的特征,有时她代表了不详和悲情。
(沉睡的吉普赛少女,HenriJulien ,1897, 纽约近代美术馆)
弹奏曼陀林的吉普赛女郎已经筋疲力尽地沉沉入睡了。一头大狮子正好在她熟睡时路过,在她身上嗅来嗅去。这带有魔力的超现实的幻想令人着迷,像是一个梦,又像是远古的寓言。远处连绵的低矮的山丘分割了天与地的界限,一切都静悄悄的发生。无人知晓这奇异而危险的一刻,除了那一轮惨白月亮的见证。
东方文化中的精神寄托
与西方月亮实体的悲剧性内核不同,我国的古代传统中,月亮总是常常被用以精神寄托。最常用以寄托两种情思,一是思亲思乡,二是落寞失意。
(月下把杯图,马远,南宋,天津博物馆 )
此图绘为中秋之夜,一轮圆月挂于空中。画家以小构图取景,大片留白却反托出山林空谷幽深广大。左缘两支交叠的清竹从皴石中探出,以浓墨勾勒,画工精巧细致,与淡淡的月亮遥相呼应,清净又灵动。中秋月明,好友佳节来访,举杯对饮,一解思亲之情,不失为美事一桩。“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此刻良辰美景甚好,切莫不能辜负。
(丰子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月明如水,又清冷如冰。静谧与安宁中本就包含一份孤寂落寞。对于失意之人而言,他们的心境就和残月一样暗淡凄凉。公元975年冬,金陵城破,南唐国亡,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历经喧嚣繁华,眼见他楼塌了。现实、梦境交迭纵横,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旧梦一晌之欢,徒留一轮残月,以及现实无限苦楚。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间之轮永不停歇。月光融于世界万千形态之中,无限轮回。每当夜晚来临,一切归于静默,人们赋予它的无尽的含义, 都在隐秘的湛蓝星河中觉醒。月亮不仅折射了太阳的光芒,更折射了人类斑斓的情感。也因此成为永恒的,推动他们去爱的力量。
巧的是,在日语单词中,月亮[つき] 的发音为"tsuki",喜欢[好き]的发音为“suki”。 所以今年月圆夜,请不要忘记和你爱的人说一句,“今晚月亮很美。”
- END -
文 | 户文聿山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