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土气分为戊土和己图,分别对应胃经与脾经。胃经属阳明燥金,主燥,脾经主湿,燥者少湿者多。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
脾土湿太过,那么肾水与肝木都不能很好的生发,会出现肝郁与下寒的症状。母亲便是多年的左侧胆经位置冷痛,初不理解,左为阳,怎么会左侧冷呢?学至此,有点明白了,是脾阳生发不足。
戊土不降,原因也在于脾湿,有点难以理解。脾湿木气没有很好的生发,他不会克制土气,应该土气会更加强烈,这样降的应更好,为什么反而不降呢?“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联系这句似乎可通,脾为母气过湿,那么就带动胃气也偏湿,实现不了燥,那么胃土便不能降了。
《子华子》: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
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
痰多,带下,小便黄赤都是湿气重的表现。肝气不能很好生发而而化热,火病反侮水。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如此看来,滋阴清热少用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