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用自己的视角审视了他——应该很简单就做到的事他却没有做。但是你把他放到他的成长背景里去,马上就会发现,其实他已经很努力很认真了。
2.实际上我们只是没有发现,他的确是没有能力这么做,虽然你有时候很难理解他为什么没有能力那么做,觉得他明明是有的呀。
3.那也只是“你觉得”,从你的背景里看,他“应该”是有的。但是你需要把他放到三个背景里去看:
①童年成长背景。他的童年成长背景是怎样塑造了他的行为模式,人格特质和能力。他小时候经历过什么?这些会对他有哪些影响?他有过哪些创伤?他的能力跟你有哪些不同?他的想法跟你有哪些不同?
②你们的关系背景。你们是什么关系?你们有哪些共同的磨合和经历?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彼此间形成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印象。你清楚你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经历,在意哪些与不在意哪些,他知道吗?
③事件的背景。同样一件事,你们的相关经验、经历、能力、理解、思维等都是一样的吗?
当你将他放到这3个背景下,如果你依旧发现,他有能力去做但他就是不去做,那么除了要故意气死你外,我是想不到其他理由。可他为什么要气死你呢?
最后就是,理解和喜欢是两个概念。我不喜欢你,但我深刻地懂了你以后我就不会再对你有情绪。我理解了你的局限,就不会再去期待,也就没有怨,没有恨,没有讨厌。因此,我也认识到我应该去寻求真正能给我满足的对象
而我们,此生不同,各自平安。
摘自 丛非从《自我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