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留时代,草留根”爷爷对我说的这句话,一直伴随我成长。小时候,我对共产党的印象,只是懵懂的停留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这些歌曲的感性认识中,既觉得模糊,却又仿佛就在身边。
爷爷告诉我:“小时候过的很苦,家里只有一间破房子、两亩地,要养活8口人,当时生活是相当困难,长期缺吃少穿。”1948年,只有18岁的他,怀着扭转生活困境的希望,为了家中的弟弟能吃的上饭,他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做了国民党的挑夫、奴隶,心里却始终没有忘记共产党,要继续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他追随共产党的理想很直白,共产党能带领自己过上好日子,让自己看到希望,国民党不行。
1952年,他入了党,此后,一直跟随着共产党。让他感到最为自豪的是,在华侨农场当党委书记和生产股长期间。他带领侨民群众兴修水利、发展种植业、建厂办企业。帮助穷苦村民进入工厂上班,尽量让每家每户都吃的起肉。当年的水稻亩产突破500斤,在当时华侨的水稻亩产量算是最高的了,其他地方无法与我们比拟。1971年,根据市场需要和当地种茶发展情况,他与同事共同组织创办的陆丰华侨农场茶厂,年产茶30多万斤,销往汕头进出口公司出口国外,当年的华侨农场茶叶非常有名,供不应求,茶厂增加了经济收入,大大调动了侨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解决了侨民群众的经济来源。我爷爷的一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种久违了的忠贞信仰和赤诚的入党初心,他经常挂在嘴边嘱咐下一代人的话:“一定要做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甘于奉献、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当今的生活来之不易,是上一辈人用血用命为我们换来的,一定要珍惜当下的每时每刻,一蔬一饭。”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菜市场,他佝偻着背,右手在地上挑捡丢弃散落的菜叶,拾掇起来后又顺势在左手背上拍了拍。上世纪80年代,他从单位退休,有国家退休金,生活保障并无问题,但老一辈的人,勤俭节约的习惯已经深深的刻印进了骨子里,渗入到了工作、生活的吃穿用度中。对自己节俭,对公家的东西同样不含糊。00年代,还在读幼儿园的我,跟着他去二居委办事,“不安分”的我很快发现柜子里有很多小人书,在那个获取信息渠道不多的年代,我爱不释手的捧着眼花缭乱的小人书看了整个下午,临走前,又堂而皇之的挑选了几本塞进口袋想带走,爷爷看到后,让我把书放归原位,我极不情愿的放回后堵着气,爷爷仍然耐心的说:“这些书在这里看可以,但不可以带走。公家的东西可不能拿。”那时,我虽不知道“公家”是谁,但看着爷爷严肃的脸,隐隐觉得自己不对,又觉得“公家”代表着一种权威,这种敬畏感,一直伴随在我以后的成长中。
距今,爷爷离开我已经9年,回想他们那个遥远的年代,不知有多少个与我爷爷经历相似的人,他们出身贫寒,为了改变命运,在党的领导下,翻身闹革命,他们经历了战争年代炮火硝烟的洗礼,经历了一穷二白到物质富足、精神满足的转变,经历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廉洁奉公、严以自律的传承,更不知有多少个爷爷,教诲孩子“公家的东西拿不得”,深远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廉洁自律,并不只是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的共同追求,从来都是共产党人自始至终的品德烙印,老一辈的革命者,躬行践廉,这种品质,代际传承,永不过时。现如今,出生在和平年代年代90后的我,作为新中国青年,也作为一名光荣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带领教育下一代学习、继承、发扬上一代人为我们留下的优良品德以及崇高的爱国精神。人留时代,草留根,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要在我们身上继续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