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提质重在课堂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革命性的教育变革。这场教育革命的目的,是从本质上提升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教育标准。教育提质关键还是在课堂。抓住了课堂的根,变革才能真正产生。

    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课堂提效的几点思考:

一,教与学的时间要控制。

    减量提质要从时间上解放学生,同时也是解放教师自己。教学效能产出与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时间增长,依赖与延长教与学的时间来实现。像我们河南这样的教育大省,孩子们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秀的成绩哪里来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牺牲了睡觉时间,玩耍时间,和教师一起磨出来,熬出来的!这种状态必须改变!

    减量提质关键在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一句老话,但老话必须真落实,真实现。


二,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

      在走进课堂之前,教师要对教材了然于心,对学情吃透吃准,对教法胸有成竹。

    关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精准聚焦,有效分解,确保重点能掌握,难点有突破。

    关注学情,教学设计要有分层,有梯度。哪些学生掌握基础必做题目,哪些孩子可以夯实基础向上冲,哪些孩子可以超越常识进行培优。教师心中有数,施教有度,才有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教学实施要扎实有效。

    教学设计再完美,方案再详实,最终还是要体现在课堂的教学实施上。教学实施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对课堂的把控和应变能力,更考验教师的专业成熟水平。

    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科学的理论和多样的方法武装和强大自己,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就比如现在双减政策下,不提高认识,不改变思路,不谋取发展,只会误人误己。

四,确保学生参与度。

    教师本领再高,如果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课堂教学将南辕北辙。当然,假如教师真的做好了前三项功课,学生的参与度自然应该不会低。学生的参与度是决定课堂成效的最主要因素。

    确保学生参与度,教师首先要有高度的学生意识。课堂必须是学生和教师双向互动的一种联结。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能力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关注全面,尊重个体,允许差异。看知识,看能力,看习惯,看情感,教师不仅要育才,更要育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课堂可能就会多一些快乐包容,少一些相爱相杀。人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接受知识的能力会明显提升。如此,就开始了良心循环,就有可能促使减量提质真正发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