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鱼丽(小雅)
【我们都参加过大大小小的酒局或者叫宴会吧,无酒不成席是天南地北的口头语。可见,这是古已有之。有酒没菜不算慢待,这纯粹是主人自谦的话。有酒,必须得有菜。酒要多而且好,菜不仅要好,还要互相搭配,并且正当时令。
酒席是好的酒席,吃饭的我们可就整不出好的诗句了。】
诗意关键:场景:宣王出征,在耀县祭祀狩猎后宴饮,尹吉甫写诗赞美。
这篇里提到6种鱼,和前一篇《潜》重复的有三种,这不是偶然的。这首诗里的植物和别的诗篇植物也有相同的,都不是偶然的。“君子有酒”在诗经中有三篇,此篇,与南有嘉木、瓠叶,是一个场景写的。君子,指宣王。
鹳鹊谷在耀县的南面。所以,南有嘉鱼,南有樛木,就可以理解了。
鱼丽于罶⑵,鲿鲨⑶。君子有酒,旨且多⑷。
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
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
物其多矣,维其嘉矣!
物其旨矣,维其偕矣!
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丽(lí):同“罹”,陷入。
罶(liǔ):即笱(狗),捕鱼的工具,又称笱,用竹编成,编绳为底,鱼入而不能出。
鲿(cháng):黄颊鱼。鲨:又名魦,能吹沙的小鱼,似鲫而小。⑷旨:味美。
鲂(fáng):鳊鱼,鳞细小而美味。鳢(lǐ):俗称黑鱼。
鰋(yǎn):俗称鲇鱼,体滑无鳞。⑺有:犹多。⑻嘉:善,好。⑼偕:齐备,齐全。
时:及时,适时。
第一章:有鱼投到笱里了,是黄颊鱼,是吹沙鱼。君子所有的酒呀,既美而且多。
第二章:有鱼投到笱里了,是鳊鱼,是黑鱼,君子所有的酒呀,既多且美。
第三章:有鱼投到笱里了,是鲶鱼,是鲤鱼,君子所有的酒啊,既美而且够多。
第四章:物:指鱼。
鱼真多啊,而且都很好。
第五章:偕:俱。
鱼是真美啊,而且色色俱全。
第六章:鱼是够多的,而且都是应时的。
77、南有嘉鱼(小雅)
【主人有鱼有酒,客人也需尽兴高兴!这就是酒至半酣或者说到了高潮了。
尹吉甫的生活,从根本上说,和现在也差不多。
差别比较大的是他参加一次宴会能留下诗歌好几篇,我们吃顿酒局能发好几遍朋友圈。
有点可怜自己,可怜现在的人。】
承接上篇。诗意关键:甘瓠什么时候才有?“二月可种瓜瓠”。“南有樛木,甘瓠累之”,说的是三月份,甘瓠藤缠绕在樛木。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烝(zhēng)然:众多的样子。
罩罩:鱼游水貌。汕汕:同罩罩。式:语助词。燕:同“宴”,燕饮,宴会饮酒。
衎(kàn):快乐。樛(jiū)木:弯曲的树木。樛,树木向下弯曲。
甘瓠(hù):一种有甜味的瓠瓜,嫩时可做菜吃。瓠,葫芦。纍(léi):缠绕。
绥(suí):安乐。
翩翩:鸟飞轻捷的样子。鵻(zhuī):鸟名,即鹁鸠,也叫鹁鸪,天将雨或初晴时常在树上咕咕地叫。
又:通“侑”,劝酒。
第一章:南边的漆水沮水里,有好多鱼在游来游去。君子在设宴,众嘉宾都在有吃有乐。
第二章:南边的漆水沮水里,有很多鱼在上下悠游。君子在设宴,众多的嘉宾有吃有乐。
第三章:南边的漆沮两旁,有弯曲的树木,甘瓠的蔓缠着它。君子在设宴,众多的嘉宾,都安静地在饮宴。
第四章:许多许多的祝鳩飞到这里来了。君子在设宴,嘉宾们都在友善地吃喝。
78、瓠叶(小雅)
【我们现在吃饭,大多是主人敬第一杯酒,各地叫法不同,我们那里叫起杯。到我做东的时候,我自己起个名字——报幕,意思是我只是个报幕的,大人物马上登场。
然后,东北就统一叫“提一杯”,顺序按照重要程度来,职场按级别,家庭按辈分,求人……
最后一杯,叫收杯,往往是最重要的人物来。这个收杯一词,还被编进段子里。也有地方叫团圆的。最后团圆一杯,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杯酒之后就各回各家了。
古人语言简洁,但是精准明确。按照这首诗,介绍了尝献酢酬四个环节。这是那时候宴席的礼节。具体什么分别什么含义,网上有一篇介绍《诗经是一本故事书》的文章,解释的很靠谱,原文如下:
“宴请时,主人要先斟满酒,端到客人面前。客人也要讲究礼仪,站起来走到席前,接过酒杯,端起酒杯就干吗?不是,客人喝第一杯酒之前,必须先尝一口,这叫啐酒。
啐酒是为了警醒大家喝酒要有节制,预防喝醉以后失态。
客人尝完酒之后,不管酒好不好喝,都要赞美酒好喝,拜谢主人,主人自然也要答拜。你拜我,我拜你,是为了表示尊重对方。
啐酒后,接着就是献酒。献酒就是主人向客人敬酒,答拜还礼,感谢客人的来临。
在周代,最高级别的献酒是三献,也就是献三次。到了春秋时期,增加到了五献、九献,献礼体现了客人在主人心目中的地位。
春秋时期,重耳逃难到楚国,当时的重耳还没有成为晋文公,还不是春秋五霸,楚成王将重耳视为国君对待,在宴席上用最高规格的九献对待。
献酒后,接下来就是酢酒。酢酒就是客人向主人回敬酒,答谢还礼。客人酢酒后,主人要离席接过酒杯,回到座位上,向客人表示感谢,感谢客人的光临。
酢酒后,接下来就是酬酒。酬酒就是主客共饮,主人先给自己斟满酒,再拜请客人饮酒,主人先干,客人后干,喝完后互相拜谢。这样完成了献、酢、酬之后,就算完成了一献。
看到这里,大家会不会觉得喝个酒太麻烦?其实,古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古人认为喝酒是次要的,礼节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两个人喝酒的流程,如果是很多人喝酒,还有一道“旅酬”,就是大敬小,尊敬卑的次序,主客之间,宾客之间互相敬一轮。
旅酬结束后,才能举杯畅饮。但是酒再好喝,也不能贪杯,否则就是不懂礼。周代和春秋时期,这些属于不良行为,是要记录在案的。”
场景还是上篇,还是尹吉甫歌颂在出征途中狩猎后宴饮的场景。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瓠(hù):葫芦科植物的总称。
幡(fān)幡:翩翩,反覆翻动的样子。
亨(pēng):同“烹”,煮。⑷酌:斟酒。言:助词。尝:品尝。
斯:语助词。首:头,只。一说斯首即白头,兔小者头白。
炮(páo):将带毛的动物裹上泥放在火上烧。燔(fán):用火烤熟。
献:主人向宾客敬酒曰献。献之的之,指兔子。
⑻炙:将肉类在火上熏烤使熟。⑼酢(zuò):宾客敬主人酒。
⑽酬:主人回敬客人酒。
第一章:飘动的瓠叶,采它来,烹起来。君子在设宴,一方面喝酒,一方面品尝着瓠羹。
第二章:有许多兔子,烤起来,烧起来。君子在设宴,一方面喝着酒,一方面献上烤兔。
第三章:有许多只兔子,烤起来,烧起来。君子在设宴,一方面喝着酒,一方面客人向主人敬酒。
第四章:有许多只兔子,烤起来,烧起来。君子在设宴,一方面喝着酒,一方面主人回敬客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