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理财
依我之见,有两样东西学校决不会教,却又至关重要:一个是性知识;另一个是理财知识。
前者学不好,容易出人命。而且其自由平等的核心,也不容易被现行体制接受;后者学不好,退休后可能会生活艰难。
毕竟人是从小长到老,没法事先看看老后的自己,现在有工作、有收入,难以想象退休后的生活。或者一想到“有退休金”,就不会进一步细想它够不够。
那么退休金够退休的生活吗?《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中,通过估算,得出结论:普通工薪族,退休金最多保证日常生活,一旦小病小灾就会大幅降低生活质量。并且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年老后数着钱过日子的凄惨画面。那时候想要再赚钱,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可以说非常能激励人去理财自救了。
没有错,第一次拿到工资,就应该为养老做准备。因为越早开始,灌满同等大小的养老资金池,每次需要存的钱就越少,对生活的压力也就越小。
此外,《百岁人生》中指出,无论国家发达程度,人类的寿命都在显著延长,90后、00后这代,预测大部分人都能活过百岁。
换言之,原来的三段式人生:求学、工作、等死,急需改变。随着寿命的大大延长,可能让工作期间所得的财富,无法完全覆盖剩余人生。可想而知晚年没钱时的绝望无助。
可能你会说,生了孩子,他会养我。但孩子是否赡养,取决于他而非你。一想到风烛残年的小老头,还要看自己孩子眼色过活,就觉得十分凄惨可怜。还是靠自己理财更为稳妥。
2、一些名词
入门理财,通常会被推荐《富爸爸穷爸爸》。此书除了讲故事以外,我主要的收获在于理清了一些名词概念。
我曾听说,入门一个学科,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解其特有的名词。因为专有名词都是“心理捷径”,里面浓缩了常用的概念。学习后不仅能提高沟通/学习的效率,也能理解学科的思维方式。
- 通货膨胀/通胀
人有两个一生之敌:税收和通胀。
随着通货膨胀,人的购买力会不断下降。换言之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会越来越大、手中的财富在被不断稀释。
如00年到16年,我国通胀率2.7%,世界平均3.8%。换言之,通胀给投资划定了一个及格线:投资收益要大于2.7%,才起码不在亏钱。
《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红皇后对爱丽丝说:想要停在原地,你都得拼命向前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拿到工资藏床底下、枕头下,看似抱得死死的很安全,但事实上是在不断亏钱;那么拿到工资存银行呢?活期利率微乎其微,和藏床底下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存银行定期呢?3%的利率略高于通胀,似乎可以,但得保证定期的时间内不会用到这笔钱,一有急事要拿出来用,此前的利息就送银行了。换言之,流动性太差了。其实还有更好的方法来处理闲钱,这个稍后再说。 - 资产/负债
什么是资产?就是能给你钱的东西;
什么是负债?就是拿走你钱的东西。
比如说你的工作,就是资产,会发工资给你;你在银行存了一笔钱,也是资产,可以收利息;
倘若你贷款买了房子,每月需要还贷,那么房子就成了你的负债;你如果把房子租出去收租金,租金又刚好抵过了你的月供,那么房子就变成你的资产了。
资产与负债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你来说是资产,那么对别人来说就是负债。
比如说,你存钱在银行,这笔钱对你来说是资产,可以收利息,对银行来说就是负债,需要给你钱;你找银行贷款,这贷款就是你的负债,需要偿还本息,但对银行来说就是资产,每月可以收钱。 - 财富/财务自由
《富爸爸》中,财富是用时间来定义的:假如从此刻开始,你一分钱的收入也没有了,那么你能活多久?能活的时间就是你财富的总额。
所以,当你的财富,可以支撑到你死亡都不会花完,那么你就“财务自由”了。即意味着你可以不必被工作束缚住,可以不考虑钱财,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财务上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础和前提。
可想而知,资产越多、负债越少,越容易实现财务自由。
3、金钱观
吴军曾在《硅谷来信》中,介绍过他的金钱观,其中一些方面对我很有启发。比如说:金钱所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
给我1000W和给马化腾1000W,我们俩的感受肯定不一样。在温饱以下,钱几乎是万能的解药。
我比较赞同鲁迅的金钱观,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鲁迅曾写道:“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卖掉。“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那么温饱以上呢?钱就是一个媒介,一个实现你目标的工具。
我比较同意新教的观点:钱都是上帝存放在你那里的,不属于你,回头还得还给他。人死了之后,财产只能花掉、捐掉或留给后人,并没有其他去处。
因为钱只有花出去了,才是你的。毕竟拿着钞票/硬币,不能吃不能穿,得换成实际可用的资源,如食物和衣服,才能被我们使用。换言之,生活开销之外的钱,不过是纸面上的财富。
更何况,只靠消费,钱是花不光的,但钱却能通过投资迅速败光。人会不舍得给自己买几千的衣服,却愿意在股市中随意投入几万。亏了几千后割肉,还会觉得自己收手及时。这可能因为消费和投资的心理账户差别很大吧。
可见,会投资很重要啊。一次冲动的投机,很容易就让十几年积蓄瞬间清空。
4、投资观
4.1 投资目标应是保值,稳中求胜
对于非专业的投资者来说,投资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让财富保值,即让财富跑赢通胀。
曾听说,雪球上有一个纯粹持有现金的股票账户,跑赢了八成的散户账户。换言之,仅仅是保值,就已经能跑赢大部分人了。
在保值之上,若再有余力,才是想办法获得更高收益。毕竟,投资是在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取舍。高收益就要从高风险中获取,但涉及了高风险,并不一定保证有高的回报。很容易就玩脱了亏本,加入了那八成散户中。
世上从不缺令人艳羡的传奇故事,如买了某股票,收益翻了几番,直接财务自由等等。这些故事,总让人觉得,他可以,为什么我不行?
其实,除开运气的成分,那些人必然都是专业玩家。可能他是个短线好手,看K线、BOLI线、死叉金叉;可能他是长线玩家,读财报、看年报、判断大势基本面等等。
换言之,想要高收益,必然要更加专业化,这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去研究、去准备、去思考。
那如果你觉得自己很聪明,想要花时间精力,去挑战一下市场呢?最好还是放平心态。
4.2 光靠投资无法实现财务自由
大部分投资书,都会和你强调“复利”的魅力。
比如说,拿着一笔钱,假设每年可获得10%的收益,那么利滚利七年后,就能达到本金翻倍的效果。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1 1.1 1.21 1.331 1.4641 1.61051 1.771561 1.948717
这听起来恨激动人心吧?毕竟金钱永不眠,通过利滚利、钱生钱,就能从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翻身成为剥削金钱的资本家。
但仔细想一下,这个例子中存在三个变量:本金、收益率、时间。让我们逐个分析一下:
首先是初始的本金。七年翻倍没毛病,若不用复利,只用本金产生单利呢?七年总共的收益是10%乘以7,70%和100%,其实差别不大。
换言之,投资收益和本金有巨大关系。大部分的收益都源自本金,而非利滚利。
那么倘若以财务自由为目标,大量的初始本金从何而来呢?
其次,第二个变量是投资的收益率。
例子中每年10%的稳定收益率,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根本不存在能长期指数增长的东西。更贴近现实的模型,是S型曲线。
指数增长,只占了其中在扩张的一部分。
当然你可能会说,只要挑选不同的投资标的,让其中每一个标的都在扩张的增长期,那么总收益率就能稳定指数增长了呀。
这话确实没错,但如何挑选出正在扩张的投资标的呢?如何保证其会持续扩张呢?这依然涉及到了“专业化”的问题。想要达到这种高度,可谓难上加难。
更何况,与你同台竞争的,不仅是其他散户,还有机构的专业玩家。投资可能只是你的副业,而却是他们赖以谋生的主业。
当然,林奇也指出,机构投资者要为资金负责,暂时亏损的股票,明知会涨,也不得不平仓,来粉饰业绩。而个人投资者就没有这种压力,发现了好的标的,可以随意加注。
但我还是觉得,作为普通人,研究公司的时间有限,高收益确实难以维持。
第三个变量是所需的时间。
复利是指数增长,因此只要时间足够长,跨过了某个门槛,自然就能让财富井喷式上涨。
但时间是个不可控的因素。年轻的时候,有消费意愿、又要成家立业,需要钱却没钱;年老的时候,消费不动了,却又有了很多钱无处花。
金融产品,不应该是让人通过存钱来发财,理应是一个穿越时间的工具,能让人一生的财富,在时间坐标轴上移动。
总而言之,业余投资者要投资,最好先放平心态,不要想着通过副业的投资来大富大贵,这不太现实。最好掌握一些基本的投资知识,让自己辛苦赚来的财富,起码保住。保值,再谈增值。
吴军曾说,财富最好要和自己的能力匹配。赚钱,其实也是个边际效益递减的过程,过犹不及。随着个人实力的增长,从小富小贵,逐步过渡到大富大贵。中间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舒服。不能因赚钱而放弃更重要的东西,如人生的体验、亲人的陪伴等等。钱财理应是获得这些的手段,而非目的。
5、分享一下我对一些投资标的理解
5.1 房产
以我自己之前接触的信息,甚至和同学聚会聊天的时候,人人都绝望于高房价:买不起。似乎房地产就是个危险的、割韭菜的市场,只等泡沫的破裂。
那么人人都觉得这里面有泡沫、很危险,这就真的有泡沫吗?其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如果你和80%的人看法一致,又何从获得20%的超额回报呢?
无论巴菲特、彼得林奇、查理芒格,都曾坚定地告诉我,不要盲从大众。
而我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改观,源于香帅金融学,春节的房地产特辑。徐远用数据分析了当下的房地产市场,得出以下结论:
- 对标纽约北京房价相当于东京90年房价的1/16,因此不能说有泡沫。只不过我们身处于此,眼瞅着房价上涨,更加感同身受。
- 我国房价的快速上涨,符合全球的一般规律:经济增长带动房价上涨。而且上涨的速度、幅度都和其他国家差不多。
- 我国房价还有很大的上涨潜力。无论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房价水平、城市化率等等,都是如此。
- 政府是在调控房价增速,而非房价的水平。即使在政府高压强控之下,房价依然坚挺,可以说有非常良好的基本面支撑。
换言之,对比日本、韩国,中国房产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只不过已经过了买哪都能赚的阶段,有了优劣,需要判断。
更何况,房子可以再造,但地段附近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这就保证了一些位置下房产的投资价值。
投资房产,是一个家庭非常重大的事项,一般都会亲自登门、反复查看,而不像股票债券之类,动动手指即可购买。冷静分析、反复考量下,获益的机会更大。
那么如何挑选城市买房呢?要知道,房子,如同城市的股票;而租金,就如同股息。房子的上涨是依附于城市的上涨的。
徐远给出了八大要素,就相当于是房子的基本面数据了:
城市规模。GDP/人口总量
大城市比小城市好,因为网络效应,人口总会向大城市聚集,就能带动房价。
人口流入
人均收入
土地供应
儿童数量的增速
家有小孩要上学,房子就会变成刚需
上市公司数量
说明了城市的经济活力好
财政收入
财政状况好,才不会卖地,来压低房价
服务业占比
服务业更能对抗经济下行。
查询后,各城市排名如下:
人口:上海、北京、广州、深圳
GDP:上海、北京、深圳、广州
人口流入:深圳、北京、广州、上海
人均收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
儿童数量:深圳、厦门、北京
IPO:广东、浙江、江苏、上海
财政:上海、北京、深圳
服务业:北京、上海、深圳
总结:深圳7票、北京7票、上海7票。
留言中看到有许多人,因为身处三四线城市而焦头烂额。不得不说我出生于上海,起跑线已经优于许多人之上了。而这完全与我个人能力无关,仅仅是运气使然,是中了“卵子彩票”。
有多少我习以为常的事情,是他人梦寐以求的啊。“要知道世上许多人,并没有你生来这般,优渥条件。”深以为然。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买房呢?
这个我实在没有发言权。曾经买过分答上面的“房产精进指南”,里面似乎有一整套体系,从体术用的角度来解释如何买房。大到房屋位置、小到装修施工,处处都有学问,简直是另一门学科。我还是需要抽出时间来不断学习才行。
5.2 股票、债券等
关于家庭的资产配置,见过最好的书,就是《漫步华尔街》。作者马尔基尔,横跨学术界、投资界,还亲自掌管了一个基金,可以说很有发言权了。
为什么要投资股票呢?短期来看,似乎风险很大,但长远来看,风险就小得多了。因为经济始终是要发展的。
为什么经济的发展,会让股票上涨呢?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股票。
做短线的趋势投资者会认为,股票就是不断跳动的数字。代表是《股票作手回忆录》中的Jesse Livermore,起家就是靠对跳动数字的预测。
对于做长线的价值投资者,股票是代表了公司。维持股价上涨的,是公司的盈利。代表是彼得林奇,他发现当收益率低于市盈率,就是股价低估的表现。
把视野放得更远呢?股票上涨,背后之称的,是国运。只要中国经济依然发展,股票就会上涨。
那么中国经济,未来还会持续增长吗?吴军对此持乐观的态度:
中国目前经济增长6%-7%,对比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只有1%-3%;对比历史上亚洲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等,经济增速放缓后,以4%-6%维持了20年,实现了软着陆。
因此,不出意外的话,中国经济也能实现软着陆。20年后,中国就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换而言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中了“卵子彩票”。
总而言之,从长远来看,股票总是能涨的。
此外,从历史数据来看,股票比债券、黄金等收益率都高。
那么买什么股票呢?马尔基尔推荐购买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就是买入和大盘成分一致的股票。如沪深300,就是买入上海股票市场A股中,最大的300支股票;中证500,就是除300外,最大的500支股票。
如果买入的股票和市场一样,即意味着只能获得市场平均回报,永远都无法获得超越市场的超额收益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事实上,没有人能长期稳定地战胜市场。Livermore用他一生,真金白银投入股市,从几美元起家,最多时几亿美元,得出了这个结论;马尔基尔从多方角度,择时、选股等等,也论证了这个观点。
多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收益,都是需要无数的努力、需要专业化。甚至专业化也不能保证有超额收益。如市面上大部分的基金都在亏损一样。
因此,对于没有把投资当成毕生志愿的普通人来说,花成倍时间于此,显然不太划算。不如拿个平均收益收手即可。
那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买那么多股票呢?这是因为要降低个股的风险。
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个股风险和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即大盘走势会影响个股走势,这风险几乎无法避免。不过也有能人建立对冲基金,来对冲这部分风险,显然这也需要极高的专业化水平。
个股风险,可能来自公司的突发新闻,导致个股的波动。这个完全无法预测,而只要持有股票数目够多、持有股票的产业够分散,这些风险完全可以被内部抵消掉。
马尔基尔的结论是,超过60支股票,个股风险就已经微乎其微,只剩下系统风险了。
但,一个人要购买60支股票,其实是需要非常庞大的资金量的。因为股票是一手手买的,而一手股票就要100股,即使股价个位数,一手也要上百。投资组合要凑满60支股票,资金量已经相当可观了。
而指数基金,就是“一篮子的股票”,如买入沪深300后,就相当于汇集了所有买指数基金的人的钱,去买这300支股票,涨跌根据每人投入资金大小,均摊到每个人。
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购买指数基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