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美)艾丽斯·马蒂森

——· 思维导图 ·——

——· 关于本书 ·——

进入全民写作时代,人人都能写点故事,但是你知道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你为何写不好?又如何能写好呢?

本书作者艾丽斯·马蒂森既是著名作家,又在高校教授写作课程,作家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让她对文学创作既有真实的实践体验,又有丰富敏锐的观察,所以她能抓住作者在写作中最迫切的需要和痛点。

书中从三个方面给出了特别实用的写作指导和建议:

1.详细介绍了自己创作中的困境,并给出自己探索后得到的经验或者其他作家朋友的解决方法。

2.从自己的写作或者是学生的写作中积累所犯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3.巧妙地讲解了36部经典作品,深入剖析了20个常见创作误区。

每一个渴望写出好故事的人,都值得拥有一个好老师。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写作,就不能错过这堂精彩的《写作课》。

——· 关于作者 ·——

艾丽斯·马蒂森,犹太裔美国人,《纽约客》撰稿人,著名作家,曾获得英语界小小说最高荣誉“小推车奖”、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出版多部广受好评的小说集和长篇小说。另外,她还是一名写作课教师,先后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本宁顿学院任教,拥有22年的写作教学经验。

——· 本书金句 ·——

1.戏剧化要有,但不要太过。

2.少一些心路历程,人物要行动起来。

3.短篇与长篇,所差的不只是篇幅。

4.主线清晰大过锦上添花,不要舍本逐末。

5.卖关子是一门学问,保持“不确定”的吸引力。

——· 核心内容 ·——

一、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

1.将生活调整成小说模式

艾丽斯将自己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有悲天悯人情怀和深刻洞察力的叙述者,二是生活在小说环境中。一方面,她将自己作为描写对象,将真实生活调整成小说式的虚幻状态,营造一种身在其中的真实感,给想象力行点方便。另一方面,从叙述者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展现其他人物,从而描写出具有吸引力的性格特征。这样长期坚持下来以后,可能会让你在展开情节、描写事件和人物行动上,不会觉得非常吃力,无从下手。

2.不要只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更要尝试未知的领域

你可以选定一个陌生领域,并将这个领域的某个层面作为写作目标。很快,在你写作的过程中,一连串的突发状况出现了,这些暴露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让你注意到以前不曾留意的东西,让你学到新知识,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激发你的想象空间。我们需要自我突破,走出安全区,探索未知,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3.勇于并细致体验那些剧烈的情感波动

不管喜欢与否,我们都可能会有一些波动剧烈的经历,这些经历会造成强烈的情感波动。这类情感起伏波动过于强烈,会让人难以承受。所以,有时候,我们会选择自动屏蔽。我们这样做,是处于自我保护的意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感很容易激发我们的灵感。所以,如果你想保持自己的想象力,就需要冒点险,打开心扉直面情感的涌动,拥有足够强大的负面情绪承受能力,以及足够强烈的自我剖析意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想象力,然后得心应手地运用虚构手法进行创作。否则,在创作中,就会写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下意识回避引爆冲突的主要事件。

二、在叙事处理的时候,不要犯这些“高明的错误”

1.总喜欢用“间接叙事”

直接叙事是指,如果你采取了这样的叙事方式,会向读者毫无保留地表明叙述者要开始讲故事了,并直截了当地向读者交代原委,比如“我刚才看见了一匹马”,这就是直接叙事。

而间接叙事呈现的效果,就像故事在读者入场之前就已经开始,读者只能一边跟进当下发生的一切,一边从中搜寻线索,理出头绪。比如“我看见了那匹马”,就是间接叙事。故事在读者出场前就已经开始了。

而许多作者在开头就使用间接叙事的手法,这样做风险很大。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开头是这样的:“这次探访总算接近尾声了,她看着他打开箱子(这是他不远万里带过来的),并思考着该对里面的礼物作何反应。”你是不是要崩溃了,人物是谁弄不清楚,他们是什么关系,也不清楚,箱子里面是什么东西更不清楚,通篇读下来,你就会陷入一种糊里糊涂不知所云的状态。

所以,当你使用间接叙事,如果存在众多疑点层层叠加、又没有留下任何线索这样的问题,读者就不会买账了。因此,间接叙事要慎重使用,特别是开头,采用直接叙事还是要好一些。

2.喜欢描述,但是拒绝陈述

还有写作者,在写作中喜欢用描述性句子,特别是在一些课堂上或者其他老师那里,得到了多用描述手法的经验以后,通篇都是描述性句子,而拒绝写陈述性句子。是的,像“小明把啤酒洒到我的汉堡上”这样描述性的句子,要比“小明笨手笨脚的”这样的陈述性句子,要更加生动形象和逼真。但在写作中,使用具有信息功能的句子会让叙事恰到好处,特别是在我们只需要直接陈述事实的时候,用简单朴实且有足够信息量的句子交代清楚基础事实,以便读者跟进故事情节,并将误解歧义扼杀在摇篮里,这样会更好。

3.将作品中很大一部分的叙事放在人物心理活动上

艾丽斯还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新手往往太过侧重人物的心理活动,甚至连她自己开始写作小说的时候,也总沉醉于内心世界的描写中。比如,新手作家会喜欢这样的表述“王梦依然记得自己和妹妹在那时候爬上了山顶。” 这样的表述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缺乏自信、没有叙事权威的特点,而不仅仅是沉溺于精神世界。其实,王梦不需要自己证明自己,表明自己记得这件事,然后才有资格向读者叙述。作者陶醉于精神世界,在创作中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将心理活动当做情节,在无形中拖慢了叙事节奏,阻碍了情节的发展。

撰稿人:熊猫大侠

讲    述:杨枪枪

绘    图:小蜜蜂

- END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