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和知识大量涌现的今天,随着网络的发达,改变了很多人的就业方式。早些年兴起的网络写手,让一批人通过写作实现了财富自由。近两年如火如荼的微信公众号,也成就了另一场文字盛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知识付费,知识转换为财富,或者说写作技能变现的能力越来越强。
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写作技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有更多的人开始憧憬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或成为一名写手,游刃有余地组织文字攥写文章。然而,光凭冲动和激情是不能实现梦想的。在写作这条道理上,我们面临着如下问题:
会写,不代表能写,而能写,也不代表写得好。
对于写作的误解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有些人认为写作是一门艰深的学问,主要依靠天赋,非一般人能够窥见这门学问的真实面目;而另外有些人觉得写作不需要什么技巧,但实际上写出来的东西不是阳春白雪没人懂,就是干涩让人读不下去。
想要用写作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需要有这个领域的专家来指导。
艾丽斯·马蒂森就是这样的一位专家,她是哈佛大学的文学硕士,她不仅仅是英语界小小说最高荣誉“小推车奖”的得主、《纽约客》《纽约时报》的撰稿人,还有着22年的写作课导师经验。这就决定了她除了自己写作之外,还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写作新手,对于他们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非常熟悉。
尽管我们不能够亲自到她的课堂去上课,但她的著作《写作课》却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接触写作导师的好机会。她用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道来,教我们判断“什么是好的作品”,分析“为什么写不好”以及解决“如何能写好”这样一系列切实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来解决一个问题:
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
就拿吃为例,每个人对于美食的鉴赏力大为不同,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美食家的原因。同理,如果对于好作品的标准都不清晰,那么想要写出好文章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
而在《写作课》中,艾丽斯为我们勾画出了好作品的概略图:好作品大多数是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作家自由大胆地挥洒强烈情感、直抒胸臆,同时保持着情绪稳定、不卑不亢、不固步自封,故事本身情节充满着冲突矛盾,跌宕起伏,吸引着读者一直往下读。即使中途他们因为别的事情不得不放下书籍,但可以肯定他们还会回来,捧起书一直到阅读完毕。在读完之后,读者会意犹未尽,会对主人公的命运和遭遇或感同身受,或唏嘘不已。
总之,好的作品会让读者爱不释手,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而要做到这一切,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艾丽斯也对作家的要求做了一个清晰的人物画像:
1.作家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创作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元素值得保留,如何设置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情节,如何通过修改使其更加完善。
2.作家除了对用词敏感,至少还要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客观展现细节的能力、有所保留的叙述能力,最好能再写点儿反讽,这样才能够让人物通过外部事和一些细微的表情、动作和细节充分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在世界。
3.作家要游走于虚幻想象与现实之间,因此需要具备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迅速切换的能力。一味沉溺于想象当中,过于随性会让作品流于陈词滥调,结构散乱、主题模糊、杂乱无章,而过于理性,又会扼杀作品的生命力。如何把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让作品层次丰富而不脱离现实,是每个优秀作家的必修课。
仅仅是拥有清晰的思路这一条,就可能扼杀了很多人成为作家的梦想。如果在创作当中,不明确写作工程中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如何从阅读中获取创作经验,如何善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和创作,再加上缺乏提笔创作并坚持下去的勇气,在创作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怯于另辟蹊径、尝试新方法的话,无疑,写作的道路会走的无比艰难。
看,成为一名作家,写出好作品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但我们也无需绝望,因为写作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不要认为只有那些通过自行参悟就能获得写作技能的人才是真正的作家,参加写作小组、看书评、看指导书等等的学习会让你知道如何开始,如何思考构架并最终完成自己的作品。
而这,也是艾丽斯编撰《写作课》的初衷和目的:帮助有写作冲动的人以自信、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心态构思并完成自己的作品。
艾丽斯在《写作课》里通过五个大部分来对如何写作和如何写好进行了阐述。
一、感性与理性、想象与现实、虚构与常识——就像风筝和线的关系
就像前面所说的,作者需要在想象和现实中寻求平衡,那这就要借助于虚构和常识,在创作中感性与理性并存。
(一)注重生活经验,将自己代入
写作需要臆想、直觉和想象,小说家要大胆发挥想象力,甚至要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非理性状态,重视冲动和直觉。而这些冲动也罢、直觉也好,在最开始可能起源于作家本身所描绘的自画像,或者说在内心给自己编写的自传。
创作小说时,尽管人物是虚构的,但描写却要逼真,作家需要营造出一种身在其中的真实感,而不仅是写作本身——让自己生活在这种虚幻中,按照小说里的描述去生活。
(二)叙事的第一要义要落脚在客观世界
尽管创作过程不能被写作指南、规则,和方法论的条条框框,但也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这也是源于人类本身就是矛盾的综合体,我们的意识世界既有强烈情感,又有普遍常识,只有使这对矛盾体和谐共生,才能写出好玩有趣的故事。
作家要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尽可能去了解别人,更要体验世间百态。对于生活细节的把握,比如姑妈如何煮菜这类细节,都是写作用得上的素材。
(三)要做白日梦,但得恰到好处
艾丽斯用“恰到好处的白日梦”表达了创作时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放任和控制,是飞在天空中的风筝和掌握在作者手中的线,需要高飞时放一放,要脱离掌控时收一收。所以作者需要先放任感情自由挥洒,尽情地做白日梦,再用理性梳理调整,让白日梦不过分脱离现实。
作者需要具备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迅速切换的能力,创作的自由和理性的控制,在写作中缺一不可。既不能让写作方法和规则扼杀灵感,又不能毫无作为地等待灵感降临,这就是写小说的难处。
二、人物的塑造
对于一部成功的作品来说,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往往让读者记忆深刻的就是故事里的人物,无论是主人公,还是配角,性格鲜明的人设总是能唤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我们从他们身上看见自己或者别人的影子,或者通过他们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艾丽斯认为,刻画人物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人物行动起来。
有一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不要听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什么。
这句话对于人物塑造同样适用,只有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人物特性才能够真正凸显人物的品质、特点,而如果只是一味地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会让整部小说乏味而无趣。
比如描述一部疾驰而来的火车即将脱轨,英雄救所有人于危难的场景,如果作品只是描述英雄的内心戏:“我一定要阻止这一切的发生”,“我的身体异常疼痛,但我还是要尽全力……”,那显然不如描写火车急速飞奔,车上所有人惊慌失措、一片慌乱,而英雄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阻挡来的直观震撼,从而塑造出主人公的英勇。
通过外部事件和人物的行动,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内心活动和事件冲突。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塑造的人物行动起来,成为立体的形象而不是躺在小说里冷冰冰的一个名字呢?
艾丽斯介绍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借助想象
大家应该都知道,想象力对于小说的重要。小说作为虚构性文学,虽然多少带着现实生活的影子,但没有义务完全照搬现实生活。而一个作者如果想真正掌握小说创作的方法,就必须习惯用自己的想象力填补现实生活的空白。
要写出好作品,作家必须突破自我,创造机会让那些潜藏在心底的东西浮现出来。发挥想象力进行虚构,凭空想象出在现实生活中并未发生的故事,这样才能锻炼小说的写作能力。
而想象力不仅仅限于自己所熟知的领域,要敢于探索未知,才能写出好作品,这需要自我挣扎、自我突破,走出安全区。
当我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飞翔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借助“虚构”这个工具。那些超越现实世界而在我们脑海里翻腾的一切,都是虚构出来的。
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技法,它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有两种:
1)凭空虚构出人物和情节
2)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稍作加工
事实上,单凭我们的想象力完全能够支撑起一整部小说,而运用虚构手法的关键在于:打开心扉直面情感的涌动。
好的小说,情节必然与作者内心最强烈的情感实现了某种共鸣,尽管人物及其行动可以虚构,但情感一定是真实的。
诚然,当我们的脑海里浮现无数的想法,迫不及待地诉诸笔端之时,我们是幸福的。但灵感女神不会时时眷顾我们,灵感源自于生活里的情感波动,而这种波动很多时候像是转瞬即逝的电波一样,不能在任何需要它的时候都能抓住它。
那么没有灵感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二)寻找灵感
实际上,即使某个时刻想象力匮乏、找不到灵感,我们也能够通过一些方法技巧让灵感乍现,将写作继续下去。这个技巧的重点就在于:从现实世界中搜寻那些产生客观影响的事件。
然后按图索骥,运用以下方法,像拉出一根线头一样逐渐地展开后续的故事:
1)代入:把自己代入到人物的处境,再思考可能发生的事情;
2)罗列:列出所有的可能性,从中进行挑选;
3)任意性练习:通过任意性练习来活跃思维。比如:用游戏的方式随机选定范围,翻开字典时第一眼看到的词,或者无意间听到的一句话;
4)走出书房,去没人认识的地方独处一会儿,随心所欲乱写一气,把脑海里闪过的所有念头都记下来;
5)欣赏油画、雕塑、听音乐、参观美术馆或听场音乐会;
6)去不太能碰见熟人而人流密集的地方(e.g超市)盯着过往的人看,直到能够激发作者创作灵感的目标人物出现;
7)搁置理性,率性而为,让自己习惯于捕捉流动的思想和情感,习惯于观察身边的人或事,从中选取具有吸引力的一个作为写作目标;
8)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效,就无所事事地坐上一阵子,有时候浪费时间也是必要的,想象力有时候会不期而至。
灵感是个很神奇玄妙的东西,寻找灵感的过程也很奇妙:碰见的一个场景、一个人物或者故事发生地……都可能成为一部小说的起点,再添加上其他的元素,让它逐渐丰满起来,就像蜘蛛结网一样。
(三)运用灵感
没有灵感的时候会让作者抓狂,可灵感来的时候悄无声息,很多时候只是灵光一闪。怎么样才及时抓住不让它溜走呢?
作家需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主观上愿意敞开心扉接受讯息,就能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灵感。当灵感将临时,需要静下心来仔细聆听和感受,耐心玩味品鉴,聚精会神地捕捉闪现的念头。
1.记录想法
不得不承认,很多灵感脱胎于日常生活发生的小事。而有的时候,对于这些灵感,我们是懵懂不知的,而从我们的记忆库中将它调出来之后,进行加工整理,却能成为很好的素材。
先把涌上心怀的事件统统记录下来,再从中筛选。不论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任何一个闪念都不容小觑、独一无二,没准就能成为某部作品的主题。
2.发散想法
我们把零散的想法记录在笔记本、电脑文件夹甚至是纸巾上,也许是无意间听说或看到的事情、某个声音、一段记忆、别人的经历,甚至是某些无厘头的点子……这些构成了创作原点A,我们需要把A发散到B,再逐步推进到C和D……
3.将想象和现实相结合
当作品需要事实来支撑合理性的时候,就呈现真人真事。当事实无法支撑故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时,就用虚构来补充,进入想象世界。当然,还是要以合情合理为前提,不能忽略真实性。
从现实或想象中寻找灵感来刻画细节(比如人物内心的挣扎),并用细节把前面的情节串起来,形成连贯的故事。
在这里,艾丽斯教了我们一个最佳的学习写作方式:从其他作家的创作过程里学几招。
其实作家的创作过程中总会无意中留下一些线索,按图索骥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他们的创作过程,从而低调地偷师。
4.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
由于创作不能直接照搬现实生活,或者说即使那样仍然无法撑起一部小说,那就必须另辟蹊径,而借助于修辞手法就是一种方式。
对于无法直接诉诸笔端的现实,可以利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夸张、拟人、曲言(通过否定之否定表示肯定)、借代(以局部表现整体)等方法能够填补现实不能表现的空白。
(四)利用矛盾冲突和戏剧化
正如艾丽斯说的——“麻烦和冲突才是故事的灵魂”,一部小说如果没有人物矛盾,不制造冲突和麻烦,那整部小说的节奏必然不够紧凑,过于平淡,适度的紧张感能让小说更精彩。
1.有意制造麻烦
1)让人物不断犯错
“小红帽就该遇见大灰狼”,人物的行动必须要有改变故事走向的潜质。
人物只有犯错并深陷困境,才会具有真实性和吸引力。在小说中,出现麻烦才好看,困难重重那就更棒了,这样的情节才更加富有戏剧性。
2)制造悬念
一定要发生了什么并引发了某些悬念,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有可能发生但并未真正发生的事情也同样有效)。
人类的共同点是具有好奇心,不确定性是故事得以扣人心弦的重要因素。
3)虐待才智
作家需要具备“虐待才智”,人物不断犯险、饱经沧桑,故事才能好看,尤其是长篇小说。
4)抑制解决问题的冲动
一旦问题出现,作家应该抑制为人物解决问题的冲动,甚至要反过来想想如何使之更加严重。问题层出不穷,故事才更好看。
其实,这一点在影视剧里尤为常见,每次男主角在准备向女主角告白或者解释误会的时候,总会出现意外状况,让情况变得更糟。这个时候观众的胃口就被吊起来了,通常会一边抱怨“哎呀,怎么会这样,编剧太虐心了”,一边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男女主角到底会随着剧情推进而冰释前嫌还是分道扬镳。
反之如果男女主一路顺利恋爱结婚生子,应该没有人会追剧了吧。
2.适度戏剧化
相对于夸张震撼的视觉效果,作家们要记住一个真理:真实性更为重要,更让人印象深刻。戏剧性要有,但这并不意味着离谱。所以戏剧化是必须的,但不能过度,否则就会因为脱离现实而显得廉价。
因此,作家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不想小说显得廉价,就要对作品中的时间和表述严加考证。
我们要记住:在小说中设置困境是为了激发出人物最真实的特质,而不仅仅是将他们推入绝境。
3.制造巧合
制造巧合是小说表达主题的一种方式,虚构事件和编排巧合不仅是一件冒险的事情,更是一件刺激的事情。
巧合能够突破小说的单线结构,运用得当的话,巧合能丰富故事情节,也能加深主题意义。
合理运用巧合不仅仅有助于故事情节发展,还有助于呈现主题,呈现作者想带给作者的宽慰和愉悦。巧合事件不论大小,只要是接连发生或同时发生,就会给小说增色不少。
但太刻意的巧合会拉小说的整体格调,还会让小说显得不合情理。
那怎样才能正确运用巧合呢?
1)不能依靠巧合来化解难题,甚至改变故事走向,这样会让故事显得不可信;
2)先发制人,以巧合作为故事的开头,继而引发之后的情节,会显得很自然;
3)创建群体:关系紧密复杂的群体中,巧合在所难免;
4)巧合得不着痕迹;
5)把故事设置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
(五)假装自己是故事主角
在构思小说的过程中,作者通常需要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人物当中去。这也是所谓的“叙事视角”:作者作为叙事者,他需要摒弃自己本身的形象、思维和情感,忘我地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主人公,优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客观世界。
以下方法有助于作家更好地实现“代入”:
1)构思时,先把人物放到现实中,想想他们怎么样生活,又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2)先从微小特征入手,再逐渐找到具有可识别性的特质;
3)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想象为其他族裔或者不同性取向的人物,增强代入感,再自信全面地审视他们的生活;
4)不能只凸显边缘化群体的特性而忽略普遍人性,即使主人公是受歧视的边缘化人物,也不能吝啬与让他像常人一样犯错误;
5)要对故事和人物保持绝对忠诚,得把悲剧结局与主人公的人性弱点(而非边缘化特征)联系起来;
6)作者需要抱有大无畏的精神进行文学创作,大胆假设: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三、长篇与短篇
艾丽斯告诉我们要明确一点: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并不只是字数多少、篇幅长短的问题,而决定二者不同的主要因素是结构和安排的不同。
从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不同创作方法。
(一)短篇小说的创作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说是短篇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任何好作品都有生动形象的人物、起承转合的情节及鲜明独特的语言,短篇小说也不例外。
对于短篇小说来说,得有两三个事件支撑,情节至少应有两次转折,不能让读者一眼看穿结局,还得让他们带着兴致读下去,让读者的情绪随着情节的转换不停变化,这样才算完成了一部合格的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创作的要点都是一件事发生之后,紧接着发生另一件。职业作家通常会设置一个初始问题,带着“与此同时,还发生了什么?还可能再发生什么?”的思路,让新人物、新问题、新情况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现。
(二)长篇小说的构思
创作长篇小说,作家需要先构思主要情节,也就是作品的主题。接下来的写作方法不外乎两种:
1)以主要情节为原点,想想它能引发怎样的次要情节;
2)以主要情节为终点,想想什么样的次要情节能导致这种结局。
艾丽斯针对无法事先构思主要情节的作家也提出了两点建议:
1.如果最先构思出的是身陷特定处境的人物,那就要以脑海中那几位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性格特质为出发点,构思出与前者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再把这些事件穿插在合适的章节中。
2.如果从人物关系入手,那务必要树立一个核心事件来主导故事向结局发展。
创作长篇小说,做到以下几点会对把握大方向有帮助:
1)保证清晰的主线,它需要交代清楚小说中的主要事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只有主线清晰,读者才能带着好奇心读下去。
2)构思情节时,应该从一系列具有关联性的静态或动态事件入手,可以从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出发。
3)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保持好奇心。合理布局,设置悬念:一个谜团刚破解,另一个谜团紧接着出现,既为读者提供线索,又要吊足他们的胃口。
4)长篇小说往往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情节多变,所以列一份大纲对于把握作品的整体方向很有帮助。
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故事大纲过于理性,可能会对小说创作形成束缚,怎样才能合理地运用大纲呢?
艾丽斯用乔治·艾略特写《米德尔马契》时的创作笔记介绍了“采石场”创作方法。
“采石场”创作笔记,其实是一系列分门别类的列表,包括动作情节、人物关系、事件年表、主要事件、场景、分章概述、行为动机以及人物生平履历等。
作家先把灵感列出来,再按既定顺序重新排列,最后添加细节。这种方法能够保证情节清晰有序,又享有灵活调整的余地。从大纲展开到各个细节,如果某个构想行不通,则弃之不用。
作家动笔之前的调查研究、拓展阅读以及努力构思,他把感兴趣的内容和想法统统记录下来,就成为了“采石场”里的素材来源。然后再思考权衡做出取舍,就能把原始天然的材料转化成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材料。
四、坚持写下去
也许有些人可以通过出版一本小说一鸣惊人,但更多的人是通过另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然后继续写作。
很多人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
即使是像美国著名惊悚小说家史蒂芬·金,他在创作之初也不是一帆风顺。
他的第一部小说《魔女嘉莉》虽然给他带来了巨大成功,但事实上,一开始他对这故事并不看好,他不喜欢主角嘉莉而且对女性生理知识也知之甚少,所以当他写第一稿的时候,他甚至把手稿扔进了废纸篓,是他的妻子捡起了手稿并鼓励和协助他完成了故事。
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所以对于立志成为作家的人来说,需要认清这样几个事实,才能够在写作的路上继续前行:
1.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找到更精确和舒适的方式来描述自己,明确身份认知。
2.明确写作也是一种工作,如果作品到了出版的程度,最好将其当成产品看待,但不要把钱作为评判自己的标准。
3.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决定了怎样的写作日程适合自己,究竟是全职写作还是在空闲时间写作。
除此之外,艾丽斯在《写作课》的其他部分通过案例对于写作中的误区:不明确的间接叙述、不必要的悬念、沉溺于心理活动的人物、刻意打乱时间顺序、动机不明、无意的脱离现实、省略手法、被动式沉默人物和女作家由于种种限制及自我审查等写作障碍一一剖析说明,提出了解决方法,鼓励所有人自信地写作。
《写作课》的最后,艾丽斯针对写作中不该做的事情、如何审视自己的作品、修改作品的心态、如何寻找读者、怎样通过阅读学写作、在哪里投稿以及如何投稿等一系列作家所关心的事情进行了阐述。
写作本身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但成为作家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正如艾丽斯所说,我们是与文字打交道的人,铭记这一点对我们有诸多好处,保持愉快能让我们变得强大。
艾丽斯在《写作课》中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循循善诱,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广大读者。虽然里面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但无疑是一本不掺杂水分的干货大全。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思考分析,对于提高写作水平非常有帮助,也希望更多致力于写作的人能够从中获取知识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终有一天,我们可以骄傲地称呼自己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