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记忆里的灾难片很多,其中也不乏飞行题材的,这种审美疲劳让我对《中国机长》失去了期待。我的国庆电影之旅本已告一段落,但由于网上一个劲地热炒,终于还是按耐不住走进了影院,把这课补上了。
与 《攀登者》开篇就紧扣人心,只是在中途间歇性地缓冲不同,《中国机长》它是有铺垫的。当然这也是大众的叙事方法,无论是小说还是影片,通过渐缓式递进逐渐达到高潮,就像一首歌有着自己的律动,以期有绿叶托出红花的效果,这符合人体生理学规律的。铺垫的好,会让影片给观众带来一个良好的暖身过程,high点才能炸响;铺垫的不好,会让大家昏昏欲睡,失去了等待高潮的耐心。很显然,《中国机长》做到了。它的前戏虽然与灾难无关,但结构紧凑、转接流畅,牢牢地把观众带进了情境。飞机对我们来说很熟悉,但空乘、机组以及飞行管控人员,他们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步骤对大家来说还是比较陌生,其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大家的好奇心。另外,影片走马灯式地展现了机场乘客的世间百态,或几个普通的形象,或几句家常式的聊天,或一些日常的行为动作,毫无关联但又眼花缭乱,迅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让电影更具有一种真实感,并不显得多余和无聊。把这些内容做为开场的序曲,《中国机长》是成功的。
影片进入灾难很快,毫无脱离带水,这点跟《攀登者》的不足相似,稍显潦草,没有吊足观众的胃口,可能意在尽量地还原事实,不想做过多的艺术加工,但这也降低了感染力。毕竟是电影,当然也有超脱事实的部分,无论是在驾驶舱还是在客舱里。你比如说飞机冒险穿越雷电的场景,以及袁泉在紧急关头对乘客的训话。在那个极度恐惧的环境里,现实中是没有几个人能够安静地、理智地听你长篇大论,你只能用尽量简短的、铿锵自信的语言去安抚乘客的情绪。
本是个挑剔而注重细节的人,一坐进影院就有种兴奋感,总想把电影挑个千疮百孔以强调自我的存在。这是部有关飞行的片子,因而也想凭借自己的物理知识让这架本来九死一生的飞机在我密集的炮火中就空中解体,但却有种无力之感,因为影片驾驶舱尽量还原了事实,没有了能够吹毛求疵的槽点。当然还是出现了少许疑问,比如说当副驾驶吸出窗外的时候,机长为什么没有减速?要知道按照正常的巡航速度返场,人又是正面对着风口,这足以让副驾驶窒息。可能是机长急于迫降,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尽快地到达成都拯救乘客,在助手与乘客之间选择了后者。机舱减压时间肯定没有那么长,否则副机长最后不可能走下飞机。
说说演职人员的表现。这部影片最出彩的当然是饰演空乘的袁泉,她表演起来没有痕迹,不卑不亢,言语举手拿捏得游刃有余。至于演机长的老戏骨张涵予,并没有过多的表现机会。虽然给他的镜头最多,但他属于硬汉形象,说话不露声色、动作按部就班,从头至尾一个酷酷的样子,驾驭起来并不困难。此外,我还非常欣赏一个人的表现,就是那个空管负责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尽管戏份不多,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当他看到飞机从雷达上消失那个咬着耳机流泪的镜头,让人唏嘘感叹,并未让我这个坐在椅子上的人心情比他好受。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还是不错的,但我只能给它打个及格,其震撼效果和观影体验跟《攀登者》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它的票房还高于后者。我能够体会导演在尊重事实与艺术夸张方面的纠结,但这种两者兼顾造成了两者不精的现象无疑是遗憾的,这可能也是最大的问题。大家还记得20年前有一部由邵兵主演的《紧急迫降》吗?也是根据东航的一架飞机在上海迫降成功的事件改编的。它剧情的精彩和激烈程度超过了《中国机长》,唯一的不足就是空乘和空管人员表演上的做作和浮夸降低了影片质量,并没有这部电影相关人员的镇定和专业。
最后,结局有最大的败笔。每部影片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音乐来衬托情境,但《中国机长》无疑是懒惰的,它让大家齐唱那首老歌《我爱祖国的蓝天》做为背景音乐,显得异常的矫情与谄媚。这影片一旦刻意地加入了政治元素,你就别想让它贴地气和打动人心!大家去听听《攀登者》的主题曲,就知道了什么叫精致和用心。